迁居散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947
颗粒名称: 迁居散记
分类号: I054
摘要: 一九五八年十月,父随单位支援“三线”来到宁夏。年刚过,全家也从哈尔滨迁往银川。 火车越往西北,大地越荒凉。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滩和戈壁,偶尔遇一小屋(到现在我也不知那是干什么用的小屋),孤零零立在荒野中,又小又矮。大人们哭了。我很好奇,问妈妈:“你们怎么了?”妈看着车窗外的小屋,默默流泪、叹气。后来才知道,大人们以为到银川就住这种小屋呢。来到银川,情况确实不太乐观,当时单位还没有住房。
关键词: 银川 房子

内容

一九五八年十月,父随单位支援“三线”来到宁夏。年刚过,全家也从哈尔滨迁往银川。火车越往西北,大地越荒凉。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滩和戈壁,偶尔遇一小屋(到现在我也不知那是干什么用的小屋),孤零零立在荒野中,又小又矮。大人们哭了。我很好奇,问妈妈:“你们怎么了?”妈看着车窗外的小屋,默默流泪、叹气。后来才知道,大人们以为到银川就住这种小屋呢。来到银川,情况确实不太乐观,当时单位还没有住房,来银的家属,由单位在附近农村租房子住。我们三四家住到了砖渠六队。我家住在一间仓房里,小虽小,但比铁路边小屋要大得多。从哈尔滨的单元楼掉进一个小土屋,人的心情总不会太好。我们这些小孩并不在乎,因为村子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房后有条小溪,通村边的大渠,水浑黄;溪边一排沙枣树,是大沙枣,果实很长,肉肥厚,每到沙枣开花时,香气溢满了整个小村。虽说住在农村,买粮却在新城。每次都是我和母亲拿着面袋沿着大渠走半个多小时。当时新城两边多是低矮的平房,大部分比门前的土路还低。房子墙不高,黑黝黝的,没一点生气。唯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电影院,和现在电影院相比,很简陋,但当时已算宏伟了。在农村住了一年多,单位房子就盖好了。单位的房子坐落在现在银川橡胶厂南厂区那一片。那时,橡胶厂刚开始盖,第一批从沈阳橡胶厂调来的工人已到,周围到处是沈阳腔。房子仍不大,是一排排的平房,每三间住两家,门在中间屋的中间,进来厅两边各住一家,中间屋是两家共用的厨房。这样,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一铺土炕上,度过了低标准时期。搬到新家后,附近无学校,只能到新城一小上学。那时上学,放学早,新城街南,大约在现在新城商城附近,有一家新华书店。虽不是楼房,但房间狭长,除有门窗一面外,其余三面墙边全是书架,摆满了书。那书店成为我每天必到的地方。橡胶厂建设后期,地方不够,我们只好再次搬家。由于无现成住房,我家在新市区租了一间窑洞房。房子的位置大概在现在新城三小后边。我们搬去时,周围全是沙子。家中当时养了几只鸡,放学后我和弟弟用指头粗的麻绳打马蛇子和沙朴朴,回家喂鸡。马蛇子动作快,一不小心就会溜掉,打不准,只能得一小截尾巴。当时,一过橡胶厂西边的渠,是一望无际的沙地,只有孤零零的几处建筑。记得父亲厂里一位同事,休息日到西花园去买粮,买完粮,挑着往回走,过了橡胶厂西大渠好远了,忽然发现粮本忘在粮站了。本应挑着粮回去,他觉得那样太累了,就把粮袋放在沙地上,将扁担插到旁边。他一边去,一边回头看,到大渠桥上回头还能看到那根长扁担。从粮站返回,到渠桥上一看,那根扁担还孤零零立在远远的荒野中,遂放慢步子,慢悠悠晃着走,到跟前才发现,扁担原地未动,粮袋却不见了。回来一说,大家笑了好多天。现在,这一带早已工厂林立,学校遍地,高楼云集,人山人海了。过去的房子,早已无踪影,甚至连地方也找不准了。后来,单位在棉厂东边开辟了一片家属区,房子仍是平房,每户近两间,带大院和厨房,住得算是宽敞了。晚饭后,大人们在房头闲聊,孩子们在空地闹翻了天。一转眼来银川已四十年了。四十年来,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银川时银川连一座楼都没有,六、七十年代银川民谣中有句话“一条大街两座楼”,这两座楼还是在我父亲他们手中盖起来的。可现在,银川什么奇形怪状的楼没有,最新建的邮电大楼达二十四层,这是我们来时做梦也想不到的。银川变了,在银川人手中变了,我很自豪。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