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781
颗粒名称: 夏九九歌
分类号: I03
摘要: 在中国民谚中,对节令的描写可谓生动有趣, 它形象地概括了节令中的特殊自然现象以及这些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农事所带来的影响,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伟大知识财富。 中国的节令民谚极为丰富,诸如“清明插柳青,农夫休望晴。”“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白露白迷迷, 秋分稻秀齐”等等,无不有着极强的节令性和科学性。此外,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冬九九歌”(—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关键词: 夏九九歌 中国

内容

在中国民谚中,对节令的描写可谓生动有趣,它形象地概括了节令中的特殊自然现象以及这些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农事所带来的影响,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伟大知识财富。中国的节令民谚极为丰富,诸如“清明插柳青,农夫休望晴。”“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等等,无不有着极强的节令性和科学性。此外,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冬九九歌”(—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四九三十六,冬眠如露宿....)更是家喻户晓。殊不知,在旧时的中国民谚中,不但流行“冬九九歌”,还流行“夏九九歌”呢!“夏九九歌”是描绘从夏至开始后的八十一天中的气象气候变化情况,其歌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鑿。”与“冬九九歌” 一样,“夏九九歌”形象生动,通俗易诵。但后来,人们习惯于以“伏”来估算夏天的气候气温变化状况(从夏至日起的第二庚为夏之“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因而“夏九九歌”至明代已不流行,这在明代著名学者张岱所著的《夜航船》和清代顾禄所撰的《清嘉录》中都有记载。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