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馔飘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699
颗粒名称: 碾馔飘香
分类号: I054
摘要: 出差到洛阳,与友共进晚餐。好容易找到一家 餐馆,店老板见我进了门, 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朵思堤(朋友),想吃点什么? ”朋友抢先道:“俺们是西北 ,实惠点,来两碗面! ”我会意地点了点头,不住地环视着小店的设施。我这个人有个特殊的毛病,到外地他乡饮食绝不能出“差错”,进哪家饭馆总要看看人家的 标志牌和营业执照的名称填写情况。为此常常引起友人们的不解。没有 标志牌的饭馆我是绝对不会就餐的。
关键词: 清真餐馆 宁夏

内容

出差到洛阳,与友共进晚餐。好容易找到一家 餐馆,店老板见我进了门,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朵思堤(朋友),想吃点什么?”朋友抢先道:“俺们是西北 ,实惠点,来两碗面!”我会意地点了点头,不住地环视着小店的设施。我这个人有个特殊的毛病,到外地他乡饮食绝不能出“差错”,进哪家饭馆总要看看人家的 标志牌和营业执照的名称填写情况。为此常常引起友人们的不解。没有 标志牌的饭馆我是绝对不会就餐的。情愿吃两袋方便面,也不能毁我一生清廉洁白的民族尊严。谈笑间,店主端上两盘类似绿豆芽似的干面食。友人忙问:“师傅,咱要的是用白面粉煮的汤面。”店主连忙解释说:.“朵思堤,咱这儿没有您说的那种面,这是俺们中原 特有的美味面食,叫干捻面。”我仔细观察着这面食,不能不为这风格独特、韵味别异的 美食所叹服。“师傅行了,咱今天就尝尝您们中原 的风味美食吧!”我道。那位朴实厚道的中年店主又忙着给我们端来了两杯子泡茶和油、盐、酱、醋、辣油,让我们拌着食。吃罢之后,顿觉此面干爽清香,味美耐食,堪称中原 美食之一绝。我对友人和店主介绍说,其实这种面食在咱西北的宁夏、青海、甘肃等一些回族聚居地区叫“碾馔子”、“麦索儿”。不仅在洛阳有,西北 人多在夏季食用它。两种风味,同出一辙。碾馔子是西北回族农村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青货”食品,是用青稞、大麦嫩粒碾磨而成的。“五黄六月吃了青,十冬腊月有精神”,它与苦苦菜、榆钱儿并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川农村春季里的三大“青货。有史以来,宁夏回族民间素有尝青吃鲜的传统习俗。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十分讲究“吃青”,如果能在当年吃上诸如碾馔子、苦苦菜、榆钱儿之类的“青货”食品,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感到这一年的辛勤劳动已尝到了“甜头”,心里也觉得十分快慰。过去每逢春困时节,新粮还未登场,农民们口粮欠缺,断顿挨饿,像碾馔子、苦苦菜、榆钱儿、豌豆角、蚕豆荚一类的野蔬佳肴,可是顶了大用场,充粮当菜,解饥救饿,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偶尔品尝一下碾馔子、苦苦菜、榆钱儿,只是为了调换调换口味,尝鲜忆趣而已。每当仲夏时节,蛙声呱呱,小麦开始灌浆,青稞、大麦日趋成熟。老百姓说:“夏至三天不粘磨”,意思是正当夏至节令,小麦扬花灌浆,而青稞、大麦的籽粒已经饱满,由青变黄,由软变硬,磨碾馔子也就不会粘磨了。这时正是吃碾馔子的大好时机。将籽粒饱满的青稞、大麦穗头摘下,装入毛线口袋里,捏紧袋口,反复进行甩拌,将麦芒、皮壳去掉,然后放入大铁锅中爆炒成能吃的“青籽儿”。再放入箩筐,揉搓扇簸,吹去皮壳、灰尘,倒在面磨上慢慢推碾,磨两遍,即变成青绿色的粉丝状的食品,民间俗称“碾馔子”。石磨磨出来的碾馔子,清甜松软,鲜嫩醇香,调以油、盐酱、醋、辣油拌之,配以蒜泥,食之爽口郁香,别具风味。磨下的碾馔子若是吃不完,晾干后冬天用开水浸泡食用,其味色并不比鲜碾馔子逊色。回族民间还经常用于碾馔子来治疗痢疾、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症,颇有疗效。碾馔子以其特有的味色吸引着乡下人,而城里人了也是喜之不尽。有首儿歌形象地唱道:“小石磨,圆又圆,我和姐姐推碾馔,咕噜噜,你一转,咕噜噜,我一转。磨得碾馔细又软,送给奶奶来尝鲜。”每逢夏季,塞上街市路摊摆卖碾馔子一溜溜的多,好食的城里人总是要俯首蹲坐品尝其风味,那美气劲可叫人回味良久。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