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矛昆教授的 文书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161
颗粒名称: 罗矛昆教授的 文书法
分类号: J292.1
摘要: 初见罗矛昆教授的 文书法,是在几年前的一张报纸上。
关键词: 书法 西夏文

内容

初见罗矛昆教授的 文书法,是在几年前的一张报纸上。当时便对那全然陌生却又分明韵味十足的 文书法印象深刻,心想能将这“天书”写得如此流畅、生动必非常人所为。终于在6月初的一天,有机会对罗教授进行了采访,其时他正在进行每天必行的晨练。外表矍烁、随和的罗教授说,采访不敢当,随便聊聊天,我站桩,你采访,两行其便吧。
  现任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罗矛昆教授从事 学研究工作已近二十年,且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从少年时期就酷爱书法艺术的罗教授自从接触 文字后,便产生了研习 文书法、令其发扬光大的想法。经过对 文字的不懈研究和反复临习,加之在汉文书法上具备的扎实功底,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练就出一笔清新脱俗、内蕴深厚的 文书法,而挥毫泼墨也已成为罗教授多年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除楷书、行书等 文古籍中常见的字体外,罗教授也致力于研究 文草书、篆书的书写,这些字体在 的文物古籍中也是极为少见的,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査阅史料、揣摩笔划,方才能挥洒自如。
  在单纯 文书法作品的基础上,罗教授又首开先河地将 文、汉文书法结合起来,在一幅作品中两种文字错落有致,且不刻意遵循传统的排列结构,独树一帜,被书法界同仁称为“夏汉合璧,相映生辉”。作为 古国之本土故都成长起来的 文书法的研究者,罗教授的书法艺术在我区的学术界、书法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他曾应邀为数部书籍和刊物写 字字模,也不断有单位前来请赐他的书法作品,作为馈赠贵宾、外国友人的珍贵礼物,1994年,在日本岛根县著名教授北川泉先生从教五十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宁夏社科院特请罗教授书写“桃李”二字的夏汉合壁书法一幅相赠,北川泉先生视之为极其宝贵的礼物,至今还将这幅作品悬挂于日本家中的客厅正中,十分珍爱。一位来自台湾的历史学家当见到罗教授的 文书法后,感慨地说:“想不到现代的人能将古代少数民族之文字的韵味、神采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至, 文书法,后继有人矣!”然而,在 文书法上已颇有造诣的罗教授却并不喜好参加书法比赛等活动。他说道,书法也和站桩一样,贵在自然。古人的书法作品都是直舒胸臆情怀,是妙手偶得之。好的书法作品往往留在摩崖峭壁、深山古刹之上,或残卷断简、名人书札之中,一入展厅,便不足观了。
  说到这儿,罗教授顺手-指远处几个打太极拳的人说,比如太极拳,这是一种内动的功夫,别人只能观其形动,很难体悟其内在的律动。书法也是同一道理,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心灵的线条、情感的表述、精神的体现,是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也无法刻意去追求那种意境的。
  对于如今一些书法、篆刻爱好者尝试进行 文书法或篆刻创作的问题,罗教授指出, 文字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是件好事,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书法不能写成印刷体,二是切记“准确”二字。如今陆续有一些 文的工具书和典籍出版,但多数都是 人刀刻的刻本和今人仿照这种刻本写成的今本,都是为印书而用的印刷体,而书法的通则是绝不允许写成印刷体的。
  现在俄藏黑水城文献已经出版,其中很多是 人的原始墨迹,通过对其反复观摩临习,始可进入 文书法的门墙。至于把字写正确,更是古文字书法中须特别谨慎的一点。 字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字,它的组字规律和语法特点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思维和习俗,是与汉字迥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字。如同汉语和外语不能够逐字逐句从字面上翻译一般,如果釆用汉字的点划韵律去写 字,往往就成非汉非夏的“四不象”了。罗教授举了两个例子:有的人用 文写“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两字用的是“自己”的“自”,“然而”的“然”,这样是不正确的,用 文里的“顺遂”二字就比较合适。有的人写“精气神”三字,用的是 文中“疝气”的“气”字,本欲表现神采飞扬,结果却是委靡病态。
  “凡事要想做好,就一定得下功夫。”这是罗教授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希望罗教授提供几幅他写的书法作品,他欣然同意。观其墨宝,只觉一笔一划有如其人—般,平实中透着灵性。而在他坦诚、随意的谈吐中,记者深深体会到一个“淡”字,淡泊似水,恰如涓涓水流般清澈透明,毫无杂质。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矛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