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杜鲁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2946
颗粒名称: 识“杜鲁门”
分类号: I
摘要: “杜鲁门”何许人也?他是当年下放在我们生产队“劳动改造”的一位中专学校的老师,按今天的说法,是一位知识分子。我不知道他犯下了什么罪过,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好。他是30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际间,挥之不去的一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概论

内容

“杜鲁门”何许人也?他是当年下放在我们生产队“劳动改造”的一位中专学校的老师,按今天的说法,是一位知识分子。我不知道他犯下了什么罪过,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好。他是30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际间,挥之不去的一个人物形象。
  “杜鲁门”不姓杜,本姓李。他个头不高,微胖,大大的脑袋,宽宽的前额,经常戴一副宽边眼镜,镜片上清晰可见一圈又一圈的刻度,遮在眼镜后边的那双大眼睛里透出睿智。他虽然走了背字运,但却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沮丧和晦气,成天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十分风趣幽默,人们都很喜欢他。
  把他称之为“杜鲁门”,是因为他那个大脑壳烟斗的缘故。老李最喜抽烟。那年头搞不到烟叶,人们都把晒干的茄子叶儿揉碎,装在烟锅儿里过几口烟瘾,老李也是这样。他的烟斗约10厘米长,弯弯的把儿,烟锅头有小孩子拳头大。他经常把烟斗叼在口中,眯缝着眼,似乎多么有滋有味的样子。就为了这个样子,乡亲们同他打趣逗乐,称他为“杜鲁门”。可能是从电影里看见杜鲁门也用这样的烟斗吧。老李可不愿意当“杜鲁门”,他解释说,这不是杜鲁门烟斗,而是斯大林烟斗。因为斯大林手中经常拿着这样的烟斗。可那年头,谁愿意拿斯大林的名字开玩笑,于是,老李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杜鲁门”。时间长了,他的名字没有人叫了,人们喊他“杜鲁门”,他也欣然作答,从不生气。
  “杜鲁门”带来的还有妻子,两个儿子,日大平,日二平,还有一个女儿,模样儿极好看,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她幼年时的样子,只是名字记不得了。大平、二平和我相处得极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很是投缘。吃大锅饭时,大平哥俩经常为母亲给谁分得饭多了少了而吵闹。但在外面,哥俩又极团结。
  过了没有多长时间,“杜鲁门”死了。他没有病,是饿死的。那年月,本乡本土的人尚且抵挡不住饥饿的进攻,何况像他这样无依无靠的外来人。有限的一点食物,都给了孩子们,自己却无声无息地去了。
  “杜鲁门”撒手归西之后,家中的日子更无法过了。没有过多久,他老伴韩婶带着三个孩子远嫁东山,逃活命去了。
  10多年后,“杜鲁门”平反昭雪了。他老伴到原来的单位办平反手续时,还到队里看望过乡亲们,我也见到过她。只是孩子们都没有来,我怪想念他们的。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学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