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没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1389
颗粒名称: 啥都没变
分类号: I0
摘要: 杨怀中先生同笔者谈及东干人时说,东干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习惯,在历经百年之后,仍保持着几个“没变”。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

内容

杨怀中先生同笔者谈及东干人时说,东干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习惯,在历经百年之后,仍保持着几个“没变”。即:说的话没变,吃的饭没变,教门没变,风俗没变(参见笔者《涓涓之滴深深学养》,《人物录》)。说起东干人的吃饭,他们还是习惯于包子,扁食(饺子)、面片子、拉条子、锅盔⋯⋯始终保持着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习俗。让我们一起到诗人十娃子家看看东干人的一次普通家宴。1985年11月7日,十月革命68周年纪念日这天,当达耶尔结束对十娃子的最后一次访谈后,赛里麦和马克也娃已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为大家准备好了“九碟子筵席”,菜式如下:粉条子胡椒汤、黄焖子、白焖子、黑丸子、雪花儿丸子、蛋缠丝丸子、卷帘子,外加米饭和酸汤。“九碟子筵席”中的(菜式大都是以剁碎的牛肉和鸡蛋制成,以丸子居多,或蒸或炸,差不多都是家常菜,起个漂亮的名字端到客人面前。东干筵席中常见的菜看还有:金币儿丸子用牛肉末做成的小肉饼;绣球丸子形似牡丹花;喇叭丸子外裹鸡蛋面糊;.花丸子等。饭后紧接着用茶点,好客的主人为客人端来装满各色干鲜果品的高脚果盘。达耶尔在《十二月歌》一文中说:提到东干人吃的饭,名堂很多,也很有趣。吃饭规矩也很讲究,真是一言难尽。因为中国人讲究吃,所以我不能不给读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一下。东干人的菜肴其实就是中国西北风味菜肴,他们仍用筷子吃饭,菜名和作料也都是中国式的。如杂碎汤、面片子、粉条子、酥馍馍、麻花儿、芝麻油、胡椒等。据达耶尔说,东干人不吃豆腐,做菜时也不用酱油。这是因为一百多年前他们住在陕甘时,那一带的回民,尤其是乡下的回民做菜都不放酱油。1985年时有人告诉她,东干人多年不吃酱油是因以前他们怀疑汉民做酱油时在里面放了火腿或猪骨头的缘故。不知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有几种东干菜是大块的鸡肉或羊肉,用筷子不好夹,东干人便先用刀将肉切成块,再用手抓起来吃,达耶尔认为这多少受到一此俄罗斯人、吉尔吉斯人和哈萨点人的影响。但依我看这种吃法更像新疆人吃的手抓羊肉。东干人还有一种饮食习俗:饭前饭后都要喝茶,吃“干货”。其实就是干果,即杏干、葡萄干等。吃饭前,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摆满碟子,除了“干货”,还有蜂蜜、糖果、巧克为、饼干、苹果、葡萄等,尤其是在夏天,喝完茶,撤下干货,摆上西瓜或香瓜,吃完瓜果才开始正式吃饭。由此可见东干人吃饭程序之复杂、烦琐,确实比较讲究。东干人请客人吃的饭叫“四盘”,有的地方称为“五盘”说是盘,其实都用大碗装菜,只不过习惯于叫“盘”而已。按照规矩,四盘就是四道菜两盘素菜两盘肉,但客人们吃着吃着,一数总不止五六盘,都处是大块的炖羊肉、炒茄子、肉丝炒韭菜、肉炒柿子椒、粉条、煎包子、凉粉等。前不久宁夏社科院马平先生出访吉尔吉斯归来,撰文说(且拍有照片)当地的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妇女都学着东干妇女的样子,扎起围裙在比什凯克大街上卖凉粉,足见中华饮食及东干入的生活方式对前苏联各民族人民影响之潜移默化,其渗透性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青
责任者
杨怀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