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林”没有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1155
颗粒名称: “野猪林”没有新闻
分类号: D631.4
摘要: 1993年“野猪林”发生了一起杀猪个体户举刀相残,一家三人致死的恶性案件,立时舆论四起,闻之不寒而栗。而今,距那起杀人案已过去5年了,听说近年来,“野猪林”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农民手里买来的猪,在他们不到1米多高,黑暗狭小,以水泥板与碎砖垒起来的茅舍里是寻不到生存空间的,于是散养的猪在树林间穿梭往来,“野猪林”便由此得名了。“野猪林”不再恶名远扬了。随着辖区层层管理制度的落实,昔日所谓的“野猪林”已名存实亡。如今,“野猪林”已没有什么新闻。记者来到这儿时得知,“野猪林”已于1996年底,拥有了一个新名字:新建巷,不言而喻,“野猪林”迎来了它的新生。
关键词: 治安 流动人口

内容

1993年“野猪林”发生了一起杀猪个体户举刀相残,一家三人致死的恶性案件,立时舆论四起,闻之不寒而栗。
  “野猪林”北靠北京路,南到黄河路,东起老银巴路口,西至同心路。宽阔的林带,零星的空地,相对居住分散的居民,就近的市场,使流动人口在这里寻到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自80年代初以来,流动人口在这儿自建房屋的越来越多,一个集环境卫生脏、乱、差,社会治安极度混乱,超生户比比皆是的居住区就这样形成了。而今,距那起杀人案已过去5年了,听说近年来,“野猪林”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年4月,记者踏访了这片曾经充满邪恶色彩的土地。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这片狭长地带,居住着近130户,来自区内9个县、区外14个省市的360余人。他们曾经多以杀猪卖肉为生。从农民手里买来的猪,在他们不到1米多高,黑暗狭小,以水泥板与碎砖垒起来的茅舍里是寻不到生存空间的,于是散养的猪在树林间穿梭往来,“野猪林”便由此得名了。而如今,你就是找遍树林,也寻不到一头乱跑的猪了,家家不仅盖起了砖房,还砌上了院墙。你想看猪得到院里的猪圈才行。现在杀猪卖肉的只有5户,大多数外来人员都经营起了各种各样的小生意,跑运输的、做泥瓦工的、摆小吃摊的、卖小百货的,不一而足。江苏来的谢云臣养了20多只狐狸,年收入好几万元。这片依林而建的居住区曾经是垃圾、污水的聚集区,两排简陋破落、低矮参差的茅屋,夹着2米多宽的走道,其高低不平、污浊不堪,让人难以下脚;天热时,苍蝇、蚊子、臭水,熏得行人躲之不及。而现在,许多家门口都搁上了一只筐,出门就往路上倒垃圾的恶习,已改为垃圾入筐了。他们每户年均掏上30元钱,便有专人把筐里的垃圾清运走。尤其是每星期一次的大扫除,更使这里的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昔日的泥泞土路也被铺就的部分水泥路和煤渣路代替了,行人不必再害怕随时踩上臭水和垃圾。记者走在这条小路上,随意叩开了一户家门,年轻的主妇抱着小孩迎过来。她告诉我们,她与丈夫在宁夏务工,只生了这一个孩子,她已经领了独生子女证,在这一片,相当多的家庭一般最多只要两个孩子。这在几年前是根本做不到的。来这之前,记者从辖区办事处阮书记那儿得知,过去外来流动人员家中一般都有3——4个孩子,最多一家生了6个,最大的才10岁左右。那时,管计划生育的干部脚一踏进来,“野猪林”的人就像躲债一样全跑了。几年来,辖区居委会干部与他们谈心,交朋友,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再加上得力的管理办法,使这里的流动人员计生工作,1995年就走在了全区前列。。“野猪林”不再恶名远扬了。随着辖区层层管理制度的落实,昔日所谓的“野猪林”已名存实亡。自1994年以来,这片居住区再未发生过一起诸如流氓滋扰、集体作案、杀人等大案,就是小偷小摸、吵架、斗殴现象也比过去明显减少。今年初,新城区新任区长朱俊玲来此检査工作后,感慨地说:“流动人口是管好,还是撵出去好,现在有了一个明确答案,管得好比撵出去好啊!”如今,“野猪林”已没有什么新闻。记者来到这儿时得知,“野猪林”已于1996年底,拥有了一个新名字:新建巷,不言而喻,“野猪林”迎来了它的新生。党艳红李峰龙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俊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野猪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