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民书法家王生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0875
颗粒名称: 记农民书法家王生学
分类号: J29
摘要: 一口听起来费力的隆德山区土话,令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眼前的他与山区其他农民相区别。
关键词: 书法家 书法展 王生学

内容

王生学书法展最近在宁夏展览馆举行。自治区副主席刘仲边看边赞叹:不简单,了不起,不容易!王生学何许人也?宁夏隆德县一名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但他的名字不仅逐渐为区内外书法界所知晓,而且常被各界人士所提起。他的精神和业绩令人刮目相看。带着几分新奇,几分感动,几分崇敬,我在书展期间采访了他。一张刻满岁月艰辛的黑脸,一双厚而粗糙的大手,一口听起来费力的隆德山区土话,浑身上下看不出一点艺术细胞,令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眼前的他与山区其他农民相区别,与一位在宁夏、全国和国际性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的书法家联系起来。王生学走过的是怎样的人生之路?王生学1945年出生在以贫穷闻名的隆德县的一个离县城还有30公里的贫寒农家。祖父、父亲都未上过学。但重视文化的传统使他从小养成了好学上进的性格,特别是祖母给了他很多鼓励,但他只上了一年简师就因学校下马而回了家。后来他当了民办教师。1974年,他因有书画特长而被刚刚成立的乡文化站抽去。他边工作边学习,于1988年从中国书法函大毕业。谁知,由于编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位干了20年乡文化专干的农民在1992年被辞退,再次回家当了农民。但他对书法的热爱,一丝未减,而且更加强烈了。他听到过许多风言风语。讽刺挖苦,说啥的都有。但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人活一生,要学点什么,留下点什么。老伴也很支持他,包干了大量农活。由于在落后山区无师可学,他便奔波数百里到银川拜宁夏著名书法家刘正谦为师。刘正谦对这位朴实的山里的农民给予了热心的指导,站着讲坐着说,一讲就是大半天。除向名师求教,他还特别注意向书本学习,博采众长,他订了很多书法报刊。有时外出看见好字,他就驻足仔细观看、揣摩,他从写楷书起步,又学行书、隶书、篆书,再习汉简,经过30余年的刻苦学习,将精、气、神、情倾注于点画间,形成拙中见巧、刚健多变的书法风格,楷、行、隶、篆皆通,尤以汉简见长。1994年,他应邀去深圳参加纪念书圣王羲之的活动获得二等奖。在深圳,他还卖掉了一些书法作品。当他带着第一次卖作品的钱满心欢喜地返回时,却在路上被小偷偷光了。办书法展是一种好形式,因而便成了许多书法家的一种追求。王生学早有此夙愿,但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书法家来说谈何容易?王生学第一次个人书展是1995年在隆德县城举办的。没有钱如何办书展?大家便一点一点给他凑。王生学至今仍记得当时人们为他凑钱的情景。那次,他共得到1060元的赞助,其中多数是你五元、他十元地积累起来的。王生学的追求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支持。1996年5月,远在几百里外的平罗县邀请他去办个人书法展。平罗县文化局称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给500元以示奖励。1996年10月,他在许多热心人的支持下,又把个人书法展办到了银川市群艺馆,宁夏多位著名书法家为他题词祝贺。为了筹备迎回归个人书法展,他一个人长期住在银川,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终于拿出了100多幅高质量的含楷行隶篆汉简等多种书体在内且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让银川人民得到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在实现了“学点东西”的理想之后,王生学又开始尝试“留下点东西。”他曾应聘担任宁夏银行学校的书法教师,最近又有一些中专学校准备聘请他。他笑着告诉我:他至今不会打扑克,更不认识麻将牌,把30多年的心血全洒在纸墨上了。他不想发家致富,只想将平生所学传给下一代。王生学是贫穷的,王生学也是富有的。临别时,王生学又告诉我一个心愿:他曾与日本一位书法家有较长的书信往来。他期待着有朝一日去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生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隆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