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0365
颗粒名称: 谢铁骊轶事
分类号: C913
摘要: 谢铁骊,江苏淮阴人,1925年生,早年参加新四军,是革命队伍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导演。
关键词: 谢铁骊 轶事

内容

电影圈里的人,都知道“南北二谢”指的是当今两位大腕导演谢晋和谢铁骊,因都姓谢,艺术上成就大,所在单位上影与北影正好遥遥相对,南北呼应,故有此美称,大概是有并驾齐驱并列第一的意思。谢铁骊,江苏淮阴人,1925年生。早年参加新四军,是革命队伍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导演。他1959年开始独立执导,先后为北影厂导过的影片不下数十部,谢导在艺术上有几个独到之处,一是善于把国外的技术运用到电影中来;二是他拍的戏,表演细腻;三是以改编名著著称。如“文革”前,他把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柔石的小说《二月》(又名《早春二月》)搬上银幕,新时期他又雄心勃勃地把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 的儿女》(改名《月落玉长河》)改编成电影。不论什么题材,是古是今,是革命还是爱情的影片他都能够驾驭自如。经过他的大手笔,导演的作品总是不同凡响,有一种大将风范。谢铁骊从不以资深导演自居而故步自封,他谦虚好学,艺术上精益求精。在改编经典作品方面.他常借鉴外国的名著名片,如把苏联和美国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前者为上中下三部,后者有六部之多)都拿来观摩,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成败得失。在影片色彩的运用上,他通过对苏联和西方国家大量电影的分析比较,得出这样的印象:苏联影片的基调太红,法国影片色彩又偏蓝,而美国影片的色调较为柔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对他开阔视野,提高影片质量,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他拍出来的影片,无论在气势上、品位上、情绪上都与众不同,给人总体的感觉是,时代感强,有艺术感染力,能打动(甚至震憾)观众的心灵。谢导也是凡人,生活中也免不了有喜怒哀乐。他两次住院治疗青光眼,都与当时的遭遇和处境有关。“文革”初期,江青点名批判电影《早春二月》,说它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谢铁骊思想不通,据理反驳。《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的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鲁迅曾为此书出版作序(《柔石作〈二月〉小引》),江青等人的胡言乱语,是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革命前驱的莫大诬蔑。一向温尔儒雅的谢导,此时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由于极度气愤,诱发了青光眼,不得不住院手术。七十年代,各单位纷纷成立三结合的领导班子,这时,谢铁骊忽然交上了好运,不但被结合了进去,还让他担任了北影厂的革委会主任。还没有等他想好怎么个干法,上面却派了个硬任务,要他把已出版过小说《海岛女民兵》,又改编过电影《英雄岛》的女民兵英雄洪秀枫的事迹,再拍成电影《海霞》,谢导知道这是江青想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他不同意列入计划,但这个意见遭到了否决。对这件事,“四人帮”很不满意,借审査《海霞》样片,向谢铁骊发难。说他挑选演员(指海霞的扮演者)的标准有问题,只讲漂亮,皮肤太白,歪曲了劳动人民的形象。谢导又一次拍案而起,横眉冷对他们的无理指责。因此,他的青光眼再次发作,第二次住进了医院。那时,北京同仁医院的医德医风和医疗技术都是全国一流的,院方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予谢铁骊多方面的精心照顾,使他因祸得福。1975年,谢导以特殊病人的身份住进眼科的一个单间病房,眼科专家张晓楼院长亲自主持治疗,一个“借来”的女儿担任特别护理(这个借来的女儿就是他从上影演员剧团借来饰演海霞的青年演员吴海燕),严格禁止“闲人”探视,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让他安心养病。富于戏剧性的是,每逢“五一”、国庆两大节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盛大招待会,总有一辆神秘的小汽车来把谢导悄悄接去参加,让他公开露一下面,散会后又杳无踪影。在中央领导、医院上下和北影群众的保护下,谢铁骊终于渡了那段难关,安然无恙。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和芳
责任者
谢晋
相关人物
谢铁骊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洪秀枫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张晓楼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同仁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苏淮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