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之乡的乌兰牧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0057
颗粒名称: 回族之乡的乌兰牧骑
分类号: J891.4
摘要: 回族人口聚居的西吉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山区农民大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文工团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不但给农民生活增添了喜悦。
关键词: 演出 演员

内容

一座座那个山哟,一道道湾,走头头的那骡子哟三盏盏的灯戴上那铜铃子哟哇哇的声…… 早春的阳光静静地洒在了西吉县火石寨乡小川村的山沟里,于是,县文工团演员在打麦场上演唱的一段花儿剧便格外清脆,苍凉而委婉的曲调传向了远处的山坳,打破了这个回族村庄往日的宁静,一个个赶来看“戏”的农民喜出望外,他们在黄土坡前围起了圆圈。看着漂亮的“戏娃儿”,庄稼人脸上一个个绽开笑容。
  24年来,这个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的文工团就这样为当地农民演出4000多场次。偏僻的回族山乡到处留下他们艰辛的足迹。由于交通不便,他们时常担着道具,背着行装,走村串户为穷乡僻壤的农民演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在艰苦的环境中,演员们相处得像亲姐妹一样。
  誉为回族之乡的“乌兰牧骑”。
  当他们初次进山演出时,村民们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来看“戏”。演出中,村民被一些有趣的“山花儿”逗得哈哈大笑,维持秩序的村干部站起来喝道:“不要笑了,这对演员不尊重。”当演员拿出演出团的煤油灯道具时,有人惊奇地问:“白天咋还点灯呢?”更使演员们难忘的是,他们所到之处,山村一片欢腾,村民们奔走相告,像对待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盼他们,迎他们,送他们。
  文工团在一次次的演出中,给山区农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坚定他们送戏下乡的信心。这使演员们深深地体会到,些地群众之所以这们喜欢他们演出的节目,是因为他们扎根于当地群众之中,置身于民族艺术的肥田沃土。
  近年来,他们创作演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戏曲、花儿剧等170多个.他们把回族花儿唱遍西吉县沟沟岔岔,唱遍了宁夏山川,还唱到了首都北京。其中花儿歌舞剧《曼花尔》、《花儿联唱》、《春色洒满河山》等6个剧目曾在全国文艺调(汇)演中获奖。六盘山民间歌舞季》曾应文化部之邀晋京演出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回族人口聚居的西吉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山区农民大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文工团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不但给农民生活增添了喜悦。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泉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