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自己的名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我们要有自己的名字
分类号: IO
摘要: 东干人西迁俄国的队伍基本是由目不识丁的农民组成,仅有的几位粗识汉字的老者在不多年间也相继辞世。“当年陕西回民义军中几乎都是文盲,过境定居后又处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直到1930年东干人85%仍是文盲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概论

内容

东干人西迁俄国的队伍基本是由目不识丁的农民组成,仅有的几位粗识汉字的老者在不多年间也相继辞世。“当年陕西回民义军中几乎都是文盲,过境定居后又处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直到1930年东干人85%仍是文盲。”(王国杰《中亚东干族》)。
  本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所有的少数民族都使用拉丁文字,唯独东干人没有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意味着东干人只能开口,不能动笔,既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编写教科书,出版书刊杂志,也不能将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字形式面世,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头阶段。长此以往,势必阻滞一个民族的全面发展。因而东干人急需将语言文字化,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同外界进行交流。
  由于诵念《 》的需要,起初,东干人只识一种字母 ——阿拉伯字母。但阿拉伯字母并不适于拼写陕甘方言。二十年代末期东干人开始采用拉丁字母,并用拉丁文出版了一些教科书及其他著作。那时东干学校都用拉丁文授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民族的年轻人都去当兵,东干学校没有老师,无法继续教东干语,各少数民族都改说俄语,只有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拉丁文,此时东干人已意识到拉丁文也不适于记录陕甘方言,于是开始尝试用斯拉夫字母拼写东干语。自1953年至1955年,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科学院举行了一系列会议,经数次讨论、修订、批准之后,通过并正式启用以斯拉夫文字拼写东干语的字母和拼读。但23个斯拉夫字母仍不能完全拼读出陕甘方言的译音,在增加5个新的字母后,终于成功地拼读出东干人所讲的陕甘方言。现行的东干文字母与邻近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字母相差无多。从此,新的东干文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用新东干文字出版的教科书、字典、诗歌、小说及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等著作相继问世。
  达耶尔认为,东干人是世界上唯一讲中国话,而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文成功的民族。理由:其一,东干人不识汉字,自然不会像使用汉字的中国人那样对汉字钟爱有加,那样舍不得放弃;其二,全体东干人只讲两种基本方言,且是比较相近的方言,所以用拼音拼写并没有多大困难。
  而我们虽然也使用汉语拼音,但由于汉语多语种的复杂性,仍不可能以拼音取代汉字。东干人使用拼音文字记录语言,由于周围语境中没有对照群组,也许就单纯得多。
  提起东干人现今使用的文字,还有一段趣事,大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东干人中曾有人致信苏共中央,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1950年,中央派遣一位汉学家到吉尔吉斯了解情况。东干人对他说: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于是苏共中央决定让东干人采用斯拉夫文字。自此,东干人结束了没有文字的历史。东干学校用东干语教学情况大致如下:小学一般主要以东干语教学,升入中学后增授俄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否则学生将考不上大学。这同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才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是一个道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