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对联摭谈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6137
颗粒名称: 名人读书对联摭谈之二
分类号: I06
摘要: 《庄》是《庄子》,又称《南华经》,其书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机趣横生,极尽浪漫。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文学欣赏

内容

有心人读书,或品书中奇味,或求人生真谛,或研习专门学问,或探索种种神奇……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逾万,今传九千多首,奇功得之于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翁一生酷爱读书,晩年仍勤读不辍,有时竟然寄读忘身,到了“读书有味身忘老”的境地。他给自己的书室“书巢”撰联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读书之妙处,莫过于苏州留园五峰仙馆那则佚名对联所说:“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我们只看上联:《书》即五经之一的《尚书》,是一部上古记言史书。“《书》者,政事之纪也”(《荀子•劝学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而“政”,《论语》云:“政者,正也”。读懂了《尚书》,就能懂得正道直行之理,故说:“读《书》取正”。《易》即五经之一的《易经》,易含“简易、变易、不易”(郑玄)之理,“穷则变,变则通”,《易经》就是研究揭示穷通血变之奥喷的,故“读《易》取变”。《骚》即屈原《离骚》,“其文甚长,其思甚幻,其言甚丽,其皆甚明”,“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乃屈原以其一生的心血精华凝结而成,至今光照世人,故而取其“幽”。《庄》是《庄子》,又称《南华经》,其书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机趣横生,极尽浪漫,而庄子其人超旷达观,蔑视权贵和自由独立的卓绝人格,常人难以企及故而更欲趋之取之。联中“汉文”,特指西汉前期的散文,尤以司马迁《史记》为其代表。《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概乎《书》、《易》《骚》、《庄》以至汉文,读之弥久,品之弥甘。民族英雄郑成功,倥您岁月,却戎装不忘读书之乐,撰联自勉自况:“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将“寡欲”作为“养心”的最佳途径,把读书看成至乐。学以致用,读有用之书,是读书人的一大传统。郑板桥就有“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的联作。有用之书,充的是精神饥饿,填的是灵魂空虚,把知识看成财富,看成无上的力量,看成最好的精神食粮,一点不假。徐特立先生“读有用书”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联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宜身心事莫为”,可以看作读书人的一条人生准则。而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早年就下了读书报国的决心,捧着一颗“撚烧之心”走上了文学报国之路,他用手中如椽巨笔,“鞭挞黑暗,追求光明”,并题联自勉:“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如再品读先生《茶馆》、《四世同堂》等惊世之作,就更能体会到老舍从书中读出了精义,又用作品写出了国民灵魂,读先生“报国文章”,谁不由此景仰他的“春秋大义”和爱国热忱°早在明代的顾宪成,为东林书院的题联流传不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求读书人不能“闭门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立身报国,投身变革大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才是知识分子应负的历史使命。周恩来对此另辟新境,更有发挥,曾撰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从有字句处读书不难,而真能从无字句处读而有得,那才真正称得上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最有味卷中岁月”,是读书人的一大乐趣。同时,“从无字句处读书”,两相结合,才能完成一个读书人的历史使命,真正实现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如此,才不会有辱三个字 —“读书人”。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兰同芳
相关人物
菊同野
相关人物
梅同疏
相关人物
海棠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