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926
颗粒名称: 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分类号: G451.2
摘要: 宁夏京剧团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如李盛荫、樊富顺、苏盛琴、梁连柱、谭世英等,都是来自于“富连成”科班,大都是在艺术上造诣很深,有丰富教学经验,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名家。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

内容

宁夏京剧团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如李盛荫、樊富顺、苏盛琴、梁连柱、谭世英等,都是来自于“富连成”科班,大都是在艺术上造诣很深,有丰富教学经验,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名家。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为宁夏京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
  1958年“老四团”刚刚到宁夏后,自治区很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从生活、业务多方面,为学员们配备了强大的教师队伍。每天天不亮,老师们就带着学员到北门城墙根喊嗓子,那时京剧院条件艰苦,没有排练场地,不管春夏秋冬,教员们都陪着小学员练功排戏。在生活上,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学员的饮食起居,练戏时,则一招一式极为严格°梁连柱,7岁开始学戏,19岁就在京津一带搭杨小楼、梅兰芳的班社演出。后又从事戏剧研究,1939年在上海戏剧学校任教,开始教学生涯,并被该校誉为三宝之一。1959年自治区领导特意通过文化部把他调到宁夏京剧院学员队。梁连柱在戏曲艺术上知识渊博,被称为“戏包袱”,他能一人统排全剧,生旦净丑无一不能教。梁连柱为人和蔼,谁有问题请教,都耐心讲解。在宁夏京剧团任教近20年,为宁夏的戏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材。已故老教员李盛荫,曾任宁夏京剧院教员组组长,不仅擅教老生戏,还教小生、老旦、小花脸戏,除操琴外,还能司鼓。他教戏严格、耐心,对学员的每一个唱念坐打讲究认真,直至满意。谭世英出身梨园世家,9岁入 “富连成”科班学戏,20岁后在科内任教,也曾为殷元和、张元奎等人授课,殷张二人后来都成为宁夏京剧团的主要演员,并担任过领导。谭世英边演戏边从教,先后演过 《钟馗嫁妹》、《芦花荡》、《火判》等戏。他表演真切,擅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在宁夏京剧团演出的《武大郎之死》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多年的舞台表演,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把在舞台表演上获得的点点滴滴,都认真严格地传授给学生,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也曾受到他的教益。
  如今老教员中还健在的有苏盛琴,他是著名戏曲教育家苏雨清之子。5岁学习老生,后改青衣花旦,向金喜棠、肖长华学戏。后来他又在“富连成”担任教师,教授旦角,学生有刘元彤、李元芳等,后又到“荣春社”教戏。1952年他参加总政京剧团后再任教员,李丽芳、童葆苓、王晓棠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教益。丰富的舞台经验,使他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他不仅精通青衣、花旦,并兼教小生彩旦等行。宁夏京剧团的旦角演员几乎都受过他的指点,1956年著名演员关肃霜也求教他的门下。几十年来,他甘为人师,默默奉献,为京剧界培养了大量人材。宁夏京剧团的打击乐在京剧界深得赞誉,这与“马氏三雄”分不开,大哥马玉山与著名鼓师白登云齐名,他的特点稳、准、舒展、流畅。其弟马玉河吸收各派前辈鼓师的特长,大胆创新,他给李鸣盛司鼓,珠联璧合,享誉京剧界。马氏兄弟还总结了多年司鼓经验,传授学员,他们培养的学员现在都是宁夏京剧团打击乐的骨干。
  一代又一代的教员们,风风雨雨辛勤耕耘,他们不计名利,只求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把京剧事业发扬光大。他们手把手教了已有四批学员,大多学生已在舞台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宁夏京剧事业的一支生力军。谭少英,老教员谭世英之子,毕业后主演《人鬼鉴》,1987年在全国京剧表演大赛中,荣获花脸组金奖;第四批学员毕业后,又有11人考人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由于资阵容强大,外省许多同行名家也把子女送到宁夏京剧团来,如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殷宝忠的子女;空政歌舞团、兰州青年京剧团、山西晋剧团等也把演员送来代培。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文静
责任者
李盛荫
相关人物
樊富顺
相关人物
苏盛琴
相关人物
梁连柱
相关人物
谭世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夏京剧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