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人的故事(十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883
颗粒名称: 东干人的故事(十四)
分类号: I04
摘要: 在有关东干人的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苏三洛的名字。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杨怀中先生家里。那次是为我们协会编纂的一本书《宁夏民间文艺人物录》撰稿,我去采访杨先生。我从小就认识杨先生,他和我父亲、叔叔都是好朋友。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

内容

在有关东干人的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苏三洛的名字。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杨怀中先生家里。那次是为我们协会编纂的一本书《宁夏民间文艺人物录》撰稿,我去采访杨先生。
  采写杨怀中先生,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从小就认识杨先生,他和我父亲、叔叔都是好朋友。杨先生不仅在回族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今中国著名回族学者,他对东干人有颇多了解。我译的《十娃子》绪论,最后采用的篇名《东干人的历史与现状》,即是在杨先生的指导下确定的。
  在前面的故事里,我已提到过苏三洛,他是著名的东干历史学家,著有多种东干文、俄文论著。采访中,杨先生向我提起了他。
  年4月,杨先生应邀出席了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中国 遺产国际学术讨论会”,会间结识了苏联吉尔吉斯科学院副院长、东干研究所所长苏三洛博士。苏博士一口地道的陕甘方言,引起了杨先生的极大兴趣,使他倍感亲切。他们畅谈起本民族的这段历史,感慨良多。
  以上是笔者采写的杨先生专访“涓涓之滴深深学养”(《宁夏民间文艺人物录》第89页)一文中的摘录。
  在介绍东干学者群时,达耶尔女士提到的第一位学者即苏三洛,尽管他俩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苏三洛的学术著作资料翔实,但政治色彩太强”;“苏三洛对十娃子的诗歌和散文进行了研究并作出评价,但主要是从政治观点的角度”。在《十娃子》前言中,达耶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李福清离银不久,我见到了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1992年7月,苏三洛和语言学家伊玛佐夫、青年诗人十四儿等东干族著名文化人士随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互访团应邀来银川访问,此间,我被邀请出席了一个为他们举行的座谈会,会后,几位同族的同行相约前往苏博士一行下榻的宾馆小坐,目的是加强同域外回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苏三洛先生满口陕甘方言,听来无比亲切,如同面对一位来自西海固的老朋友。交谈间,苏博士递来一张俄汉互译的名片,上面印写着他的全名:苏三洛•穆哈莫德•尼牙孜,然后问我叫什么经名,我说叫法图麦,他连连道:噢,Fatima! Fatima! 表示心领神会,语音中已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但我注意到:苏三洛将 “Fatima”的最后一个音节"ma”发成"mia", 这就带有典型的中国西北方言韵味,与宁夏川区人所发 “麦子”之 “麦”音完全相同。这一现象,在纯粹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身上是不会发生的。
  苏三洛一起身,举手投足间顿时带出种中亚少数民族特有的热烈奔放,仿佛血液里蕴含着歌舞的基因。此时此刻,在我的眼前,好似出现了斯拉夫人欢快的舞蹈。我想,恐怕没有什么现象比眼前景象更能充分体现“融合”一词的含义了吧。
  听说苏三洛先生有可能再度来银,西北民族学院郝苏民教授和兰州大学高永久教授已将他的专著《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俄文版)译成汉语,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决定在银川举行首发式,届时将邀请苏先生出席。然而由于身体原因,苏三洛至今仍未成行。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