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501
颗粒名称: 沙尘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分类号: P425.55
摘要: 青藏高原北部特有的大气环流给我区春季带来了频繁的大风和干旱,进入80年代,在我区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条件下的乱砍滥挖和天牛对我区防护林的毁灭性破坏,加剧了我区土地 的进程。于是,沙借风威,“黄沙茫茫漫天飞”时至今日已成为我区春季风沙天气的深重写照。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沙尘暴

内容

青藏高原北部特有的大气环流给我区春季带来了频繁的大风和干旱,进入80年代,在我区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条件下的乱砍滥挖和天牛对我区防护林的毁灭性破坏,加剧了我区土地 的进程。于是,沙借风威,“黄沙茫茫漫天飞”时至今日已成为我区春季风沙天气的深重写照。
  1982年-1997年16年间,我区春季共出现区域性沙尘暴天气24次,其中特大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4次,而据气象资料分析,70年代我区基本上未出现过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本月17日的一场全区性扬沙浮尘天气,使我们联想起1993年5月5日横贯我国西北地区,给我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三千六百多万元、人员伤亡一百多人的特大强沙尘暴天气。由于受新闻媒体宣传的作用,在国人的眼里,中央电视台所播映的“5.5”强沙尘暴天气肆虐的实况,时至今日它几乎已成为西北贫穷、落后的象征及虽令人胆寒,但又确极富西北情调的自然景观,这无疑是我们西北人的可悲之处。
  经过“5.5”沙尘的沉重洗礼,宁夏人似乎有些觉悟,也有了些防灾、减灾意识,痛定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越来越频繁的风沙天气?从纯气象角度来讲,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我区多大风天气本属正常。根据气象工作者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与沙尘暴天气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干旱、土地 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沙尘暴天气已成为西北地区春季的一大天气特色。强沙尘暴天气不外乎是强冷空气过境,或是弱冷锋附近中小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发高空动量下传,使地面风速骤升,掀起裸露、干燥的地表上的沙尘而产生。可以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加强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此类夭气成因及预报、监测领域的研究和有效的上下游联防系统的建立,准确地预报出此类天气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如何有效地避免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可以说人们正在品尝着大自然回馈给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环境的苦果。从减少和降低强沙尘暴天气出现频数及强度方面来考虑,最根本的出路是增加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面积和改善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沙漠、沙漠化土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不但自然抗灾能力弱,而且沙助风威,加大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机率及其破坏力。而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沙漠、戈壁,对其完全治理,目前还不可能。但是通过保护沙生植被,治理沙漠化土地,科学经营管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土资源,来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其抗灾能力,削减风沙天气的发生频数和强度,减轻灾害损失,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国力下则是完全可能的。
  近年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在沙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自然植被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效,使部分地区已经具有了遏制、减弱风沙灾害的生态潜力。但是,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各种人为的破坏仍继续存在,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一定要从宁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重视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
  1.沙尘暴天气要以防为主,但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生态环境早在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沙漠化大会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极限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沙漠化,而气候变化的本身则不是问题的根源。已证明的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敏感的条件下仍过度使用土地(农业或牧业);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土地利用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根据我国气象工作者对西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西北地区区域性、局地性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建国以后有记载的9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980年后就有6次,占66.7%o从减少和降低强沙尘暴天气出现频数及强度方面来考虑,其终极出路,是保护生态平衡、增加西北地区春季地表植被覆盖面积和改善整个西北地区的恶化了的生态环境。由此,从根治沙尘暴天气灾害方面,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去防沙、固沙,采取一切措施来降低干旱所造成的地表植被覆盖面极差的现状,从根本上制止西北地区土地 面积的继续扩大和蔓延,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要加快防灾抗灾工程建设的步伐,重点搞好防护林体系和水土保持。
  2.加强对沙尘暴天气预警能力实践证明,社会经济越发展,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另一方面通过气象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警报和各种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避免的损失也就越大。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已使人们有能力组织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由于西北地区春季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是在大尺度背景下受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激发所形成,具有较大的广域性和连续性,因此建立和健全西北地区反应迅速、动作有序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和联防指挥系统,是当前防灾减灾体系中的先决条件。对于各级气象部门,应加速开展此类天气成因的分析、预报和监测服务领域的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服务信息传输网络,并应首先着手考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西北地区现有的气象台站基础上的强沙尘暴天气联防警戒网,按科学的规范加发沙尘暴天气警报报告,实施上下游强沙尘暴天气联防警戒,以增强对突发性的强沙尘暴天气的预警能力,并应积极借助社会通信系统把这种突发性的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快捷地传向社会。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气象预报服3.健全社会防灾保障体系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研究和调査表明,对于西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防灾减灾应主要集中在防风、防尘、防冻和防水土流失,以及预防在强风速、低能见度下的人畜伤亡这几个主要方面,尤以农林、畜牧、电力、交通行业受灾最重。不同部门都应结合本部门的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减灾体系,提高决策管理者的防灾减灾和“责任重于泰山”意识,通过科技教育战略使全社会增强对气象灾害的自我防护意识,坚决停止掠夺性生产,控制住沙漠化土地扩展势头,不断扩大沙漠绿洲,建设高效生态防护体系,治理沙漠化土地,恢复其良好生态功能,系统全面地利用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持续发展所形成的阻力,真正把江泽民总书记的“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落到实处。
  由此,我们西北人应唤起整个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我们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去防沙、固沙,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面,有效地制止西北地区土地 面积的继续扩大和蔓延,要像呵护我们的心田一样去爱护我们及我们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若没有了贺兰山,风沙是否早已吞噬了宁夏川?既然大自然能给我们留下可以依托的贺兰山这一天然屏障,我们是不是也应同样给子孙留下点什么? 西北,你的名字不是黄沙笼罩下的贫穷与落后这两个古老字眼的代名词!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温尚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青藏高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