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也娃东干人的故事(十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429
颗粒名称: 马克也娃东干人的故事(十二)
分类号: I04
摘要: 在《十娃子》一书的扉页上,有这样几行题献文字:致法蒂玛我那遥远土地上的东干族朋友她自孩提时代起便与十娃子相识本书中多处引用了她所提供的资料法蒂玛(Fatima)是 女性常用的经名,在宁夏通常被写作法图麦,正如阿依莎在宁夏常被写作阿依舍。我注意到,域外 女性叫此经名时一般都译作法蒂玛。如以前看过的几部埃及电影,或巴基斯坦等国的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叫法蒂玛的女性。
关键词: 文艺创作 形象思维

内容

在《十娃子》一书的扉页上,有这样几行题献文字: 致法蒂玛我那遥远土地上的东干族朋友她自孩提时代起便与十娃子相识本书中多处引用了她所提供的资料法蒂玛(Fatima)是 女性常用的经名,在宁夏通常被写作法图麦,正如阿依莎在宁夏常被写作阿依舍。我注意到,域外 女性叫此经名时一般都译作法蒂玛。如以前看过的几部埃及电影,或巴基斯坦等国的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叫法蒂玛的女性。
  法蒂玛本名马克也娃(F・ Makeeva),是东干族现有的两位女学者之一,专事东干文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诗人十娃子的研究,撰有数种研究专著。另一位东干族女学者是东干学者杨尚兴的妻子申罗女士,她偏重于对东干人生活与艺术的研究,著有《苏联东干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一书。
  马克也娃是已故著名东干诗人马克(Kh. Make,又称马克夫或马克也夫)的女儿,她父亲早年曾参与由十娃子主持的制定东干语字母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在十娃子生前,这位如今已年约60的东十娃子、达耶尔、马克也娃(中)1977年摄于伏龙芝 (比什凯克)十娃子家中花了几万元也心甘情愿(四)东干人的民族文化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一样,中亚东干族的居住形式也是 “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干女性总是以助手身份出现在他的身边。在他们的多帧合影中,既有生活照,也有工作照。
  达耶尔在 《十娃子》一书前言中说:“通过对十娃子的全面研究,马克也娃写出了专著,并以此成为研究十娃子诗歌和散文专家。她的第三部专著 《十娃子作品》(以下简称《作品》)对我的帮助极大,这是唯一深入系统地探讨十娃子诗歌、散文作品结构的著作……马克也娃1984年的新著《苏联东干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以下简称《苏联东干文学》)内容更为翔实,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涉及十娃子的新观点。总之,马克也娃1974年的著作《十娃子作品》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参考书。”(笔者译)1985年8月底至9月初,达耶尔曾7次到十娃子家中访谈,几乎每次马克也娃都在场。这年11月7日,达耶尔对十娃子进行最后一次访谈,马克也娃仍在场。她的任务是协助达耶尔提问,或向达提供有关资料,以增进对十娃子作品及视角的新认识,促进对十娃子的全面研究。
  访谈结束后,十娃子为达耶尔录制他的最新诗集 《春之歌》中的部分佳作。为了不影响录音效果,马克也娃躲到厨房里帮十娃子夫人赛里麦准备饭菜去了。
  那天饭后,十娃子、赛里麦、达耶尔和马克也娃坐在一起饮用茶点时,聊起了一个话题十娃子打算在1986年庆祝80诞辰之际出一本新诗集,需要确定一个题目。莫斯科的出版者欲将诗集定名为《银色长笛》,十娃子本人则想以《银笛》名之,到底用哪一个好呢,于是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马克也娃说她喜欢银笛,理由是这名字既形象又惹人喜爱而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达耶尔则主张用竹笛,她觉得还是竹笛更加朴实可亲。这本诗集最终按照十娃子和马克也娃的意思,以 《银笛》为题出版。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