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绚烂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228
颗粒名称: 一幅绚烂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分类号: I207
摘要: 有幸先读到高耀山长篇小说《风尘岁月》,在脑海中存留下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如果把故事情节喻为是一条波澜起伏的“线”,那么,书中一应的场景描写则是延缀在线上的珠贝。做满月、过红事、过白事、扭秧歌、逛集、唱小曲、争人命等传统的村事活动,一一展现在特定的人生舞台上。这个功力得益于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血浓于水”的深情体验。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小说研究 小说评论

内容

有幸先读到高耀山长篇小说《风尘岁月》,在脑海中存留下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部长篇小说最成功、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是场景描写。如果把故事情节喻为是一条波澜起伏的“线”,那么,书中一应的场景描写则是延缀在线上的珠贝。做满月、过红事、过白事、扭秧歌、逛集、唱小曲、争人命等传统的村事活动,一一展现在特定的人生舞台上。这是作者的功力。这个功力得益于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血浓于水”的深情体验。这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也不是下工夫去采风的“下马观花”,而是融于作者生命之中的忘我乃至于“无我”境界的体验,是乡村生活于作者的深厚馈赠。读一应场景描写,感细腻、生动、传神,极尽渲染铺垫,如戏剧舞台中幕间喧腾火热的开场锣鼓,把”鸡叫一声听三省“的玛原村封闭、传统的生存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在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生活场景中,传递给读者一种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民间文艺、风情民俗的全方位信息。一个场景就是一幅农村特定的生活画卷。作品展现了玛原村三四十年代农民生存的沉浮变迁。这种生活的确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有恍如隔代之感。作者是以一种严肃的良知去面对所要表现的那段岁月的,既写家乡的人与事,就不能放纵自己的笔去丑化他们,要忠实地写出他们原本那样的生活。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描摹”大于“创作”。纵然是挖掘乡村落后的生活现象,如“四美”、“四乏”什么的,作者亦是持极为慎重的态度,往往点到为止,不搞“源于生活又低于生活”的那一套。从而使得小说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既通俗而又不庸俗,既风趣而又不低级。书中的确也有些荤的东西闪现,但绝非失格而跌落到“地摊文学”的泥淖中去。从这些表现手法和情节展现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极有责任感的人。
  如果把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比作中国画的“工笔”,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则是线条明快的“白描”。作者往往不十分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纵然书中的人物是落后的,甚至思想上有不健康的东西,但那是封建时代千百年来的长期熏染所致。传统亦是一块“金币”,有正反两面组成,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如马三礼、王二德、白凤娥、梁满囤等人,他们统统是历史长河的河滩上的化石,人文思想的全部内涵均染色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性格基因中仍是以纯朴、厚道为基础的。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原汁原味”。作者并未按近几十年来的所谓“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去大忠大奸地塑造他们,去脸谱化地涂抹他们。而是尽可能地忠实于生活中的原型,去客观地再现他们。或许这样做会有失小说中人物的鲜明,但相比较而言,则更显出生活的真°小说创作的内核是情感的,情感的真实、生动、感人是衡量小说创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书中,我认为写得最感人的情节是梁满囤与小兰的爱情戏。读这些情节真可以让读者忘我地参与,为他们的大胆结合而赞美,为他们被乡俗民情不容而惋叹,更为他们成为爱情的殉葬品而悲愤。这个局部的情节既有矛盾冲突的大起大落、人物情感的大悲大喜的嬗变又有矛盾交织的错综复杂。从创作特点上讲,又符合了小说起承转合的创作规律和人们对事物的由浅至深由平铺到高潮的认知规律。这个局部,我认为是这部小说的最“华彩”的乐章。相对这个局部而言,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也写得较为成功。如马三礼这个人,就十分具有“组合”的性格,他既有办事干练、稳妥的一面,也有狡诈、工于心计的一面,更有这类人贪色的劣根性。把这个人物与农村中的“拜干亲”之俗事联在一起,是颇具意味的。既展现了在马三礼和张英这对“干亲”中成奸的情节,又揭示了这类陋习的腐朽落后的社会性,这些着墨都是应该肯定的。或许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又或许是作者仅把这篇小说构思成“岁月”几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给人明显的感觉是没有煞尾。故事的情节线、人物的命运线尚在“无限” “不可知的”延伸。这只是玛原村的断代史——由某一点到无限的一条射线。故而人物的命运沧桑尚未充分展开。从人物形象上讲也便显得较为单薄。尤其是秀秀的命运,在小说的中后部分未能单表一枝—其实这是最有戏的一个情节要素。在这个人物上作者未能深入展开构思,反映在小说中给人感觉她太有点“不明不白”地夭折了。失却了她,王宝生也就“孤鹫”难以高飞,后面的故事也便显得苍白起来。综上所述,高耀山这部小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自然也包涵着一些尚待今后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从这点上讲,小说创作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衷心盼望着高耀山先生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作出更为精彩的续篇来。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耀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