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与哈萨克考察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5088
颗粒名称: 吉尔吉斯与哈萨克考察记
并列题名: (二)哈萨克斯坦掠影
分类号: D8
摘要: 在楚河大桥两边,两国也设立了各自的边境检査站,以行使国家主权。第二次去哈萨克斯坦,是在我们结束了对吉尔吉斯斯坦考察以后,我们决定去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图,由那里搭乘回中国的国际列车。从比什凯克到阿拉木图的240公里,汽车跑了3个多小时。与比什凯克的田园风格相比,阿拉木图堪称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阿拉木图人口有100多万,它是前苏联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工业基地。遗憾的是我们刚刚听说哈萨克国家议会已经正式通过决议,宣布哈萨克斯坦将迁都,阿拉木图将不再是首都了。阿拉木图的市政建设较之比什凯克而言也更加规模宏大。但旅客不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关键词: 阿拉木图 吉尔吉斯 考察记

内容

(二)哈萨克斯坦掠影在出访中亚期间,我们曾经到过哈萨克斯坦两次。但是遗憾的是,两次停留的时间均很短,加起来还不到一天。第一次是去楚河北岸的马三成、新渠乡庄,这两个乡庄都是原籍中国陕西的东干族村庄。汽车通过吉尔吉斯与哈萨克的国境——楚河大桥,行走不远便是。吉、哈两国原先同属苏联•楚河原来只是象征两个加盟共和国的区域标志,而现在却成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境线。在楚河大桥两边,两国也设立了各自的边境检査站,以行使国家主权。但毕竟由于两国传统的联系非常紧密,人民之间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所以这条国境线在我们看来,似乎更多地给人以形同虚设的感觉。例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丁宏小姐,就对我们夸口说她曾经多次不带护照就独自一人来往于吉、哈两国,从来没有碰到过麻烦。我们两次过境,果然从未被要求停车检査,出示护照。只是汽车过桥时,车速较慢,似乎是让边境检查站的军警稍稍留意一下就行了。吉尔吉斯的朋友告诉我们,两边的边境检査站通常要求过往的货运车辆停下受检,主要是看一下车上所带货物品种、数量,有无违禁物品。而对于过往的小轿车、中巴车等,通常都免检放行。第二次去哈萨克斯坦,是在我们结束了对吉尔吉斯斯坦考察以后,我们决定去哈萨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图,由那里搭乘回中国的国际列车。虽然过吉哈边境未遇检査,但是这一次我们却还是请吉尔吉斯的朋友帮助,到哈萨克驻吉尔吉斯的大使馆,办理了正式的过境签证(签证费为60美元,加急则需75美元)。从比什凯克到阿拉木图的240公里,汽车跑了3个多小时。公路大多沿着平坦的草原和稍稍起伏的丘陵修筑,只有很少的一点山路。车行途中,遇到军队的车队,都盖着蒙布,似乎是一些技术装备。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里是“苹果之父”,又有人将其称作“苹果之城”,缘起于阿拉木图地方盛产苹果。当我们的汽车抵达阿拉木图城郊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型的苹果广告牌。与比什凯克的田园风格相比,阿拉木图堪称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阿拉木图人口有100多万,它是前苏联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工业基地。遗憾的是我们刚刚听说哈萨克国家议会已经正式通过决议,宣布哈萨克斯坦将迁都,阿拉木图将不再是首都了。迁都原因之一据说是首都离边境太近(距吉尔吉斯边境只有几十公里,而距中国边境不到500公里)。新首都将位于国家比较适中的地方。阿拉木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城市布局不仅整齐,而且气势非常大。中央民族大学另一位博士研究生马志福曾说过,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城市能比得上。虽然夸张了些,但凡是去过阿拉木图的人,都不能不由衷地发出感慨。阿拉木图给人的印象是更“洋气”,城市的风格较之比什凯克更显得出俄罗斯文化味道浓重。因为阿拉木图市居住的俄罗斯人口比例较高(尽管苏联解体以后不少俄罗斯人迁回原籍),所以街上的行人中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居多,令人恍若身处地道的欧洲大都市。阿拉木图的市政建设较之比什凯克而言也更加规模宏大。尤其是总统府高居于一片山坡地之上,显得非常有气势。总统府对面的广场上,一座丰碑高耸入云,附近不少宏伟建筑,许是政府或议会的办公大楼.也都错落有致,各具风格。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更多地徒步游览,主人只能陪我们一行乘车在市内主要大街上兜风,一睹阿拉木图市市容。市区大街两旁是高大的树木,商店、餐馆、娱乐场所挤挤挨挨望不到头,显得异常繁华热闹。许是年代较长的缘故,阿拉木图的火车站则显得比较陈旧、乏味。站内大厅里,光线暗淡,设施简陋。但旅客不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与中国的火车站不同的是阿拉木图车站是敞开式的,出入站并不检票,上车时列车员才看一下。从阿拉木图到新疆乌鲁木齐的国际列车,挂10节车厢(全是软硬卧包厢),过去每周一次,现在改为每周两次,由中哈双方各对开两趟,据说客流量相当可观,我们去得稍晚一些,硬卧全售光了,就只剩了软卧票,每张售价60多美元。、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志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哈萨克斯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