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的东干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2555
颗粒名称: 汉学家的东干情结
分类号: K512.8
摘要: 前面说过,李福清的研究范围很广,广到我说不上来的程度。这里只列举他的几部论著或论文题目:《中国章回小说及俗文学书目补遗》、《〈三国志平话〉中的民间叙事诗母题》、《关公传说与关帝崇拜》、 《中国年画最大的收藏家— 俄罗斯学者阿历克塞耶夫》、《中国年画在俄国》……列举这些研究题目,只是想借此说明李福清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李福清说,50年代末在中国留学时,他是指定的苏联留华学生。
关键词: 汉学家 东干人

内容

前面说过,李福清的研究范围很广,广到我说不上来的程度。这里只列举他的几部论著或论文题目:《中国章回小说及俗文学书目补遗》、《〈三国志平话〉中的民间叙事诗母题》、《关公传说与关帝崇拜》、《中国年画最大的收藏家—俄罗斯学者阿历克塞耶夫》、《中国年画在俄国》……列举这些研究题目,只是想借此说明李福清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李福清说,50年代末在中国留学时,他是指定的苏联留华学生代表,每周一次到驻华使馆取回《真理报》在留学生中传阅。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地来中国,一共来了13次。但自那次来宁夏后,他没有机会再来中国。前苏联对东干人的研究始于30年代,李福清与东干人的接触始于50年代初期。1950年李福清在老教师办公室里见耳一位东干人,当时他就和这位东干同学约定,放假以后他要去吉尔吉斯,到这个同学的家乡去看一看。目的是想学习东干人语言。李福清第一次来到东干人的住地,时间是1951年。去之前有人告诉他,需要到吉尔吉斯作家协会开一张介绍信。给他开介绍信的人即东干族最著名的诗人兼作家十娃子,曾任吉尔吉斯作协秘书长一职。到了那里,李福清和东干人一起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那支东干集体农庄的建筑队共有18人,主要由东干人组成,其余几位分别是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等。干完活,李福清听见几个东干人互相说“胰子、胰子”,然后把一块肥皂递来递去地洗手,他才明白,胰子就是肥皂。从那时起,李福清多次前往东干人住地,直到他自己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且是陕甘方言,多少带一点外国人说中国话的不搭腔不搭调。在与李福清相处的4天时间里,我一边听他坐在对面讲这种土得掉渣的方言,一边想入非非,总是不能将大胡子老外和陕甘方言这两种奇特的现象联系在一起。提起说中国话,我想起李福清对我讲的一段趣事。1989年随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期间,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便想打听一下,因为会讲中国话,李福清在中国如鱼得水,穿行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他又是直接从东干人中学习的陕甘方言,听说北方方言对他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一次他在信中说:“我与你说话,与西北人、北方(北京)人说话没什么问题,但是与台湾人(闽南人、客家人)说话不大容易。”身为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首先须仰仗语言这一得力工具,在这方面,李福清游刃有余。在同他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在使用汉语时,连思维也是汉语式的,反应相当迅敏,同他谈话,你根本不必考虑他的国籍,只当他本是你的同胞,说明他真正掌握了汉语的精髓。我看他研究的那些选题,一般的中国学者也未必都能深入并持之以恒。通过与李福清的交往,我终于理解了他的研究范围何以如此广泛,我也明白厚厚一册《东干民间故事集》的封面上,为什么会印着“李福清”三个字。回国前,艾特玛托夫用这笔稿费买了一只景泰蓝大花瓶,带回了苏联。李福清来银川时,艾特玛托夫已弃文从政,到卢森堡出任大使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福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