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位著名建议活动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1884
颗粒名称: 我国首位著名建议活动家
分类号: K82
摘要: 今年43岁的马弘毅向国家决策层提出100多项决 策性建议(包括在南极设考察站)。
关键词: 建议活动家 人物

内容

马弘毅祖籍河南开封,1954年出生在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说起马弘毅这个“建议活动家”,还应从他上中学聊起,马弘毅爱好广泛,脑瓜活络,那时他自己组装一台能收听短波的收音机,这台小小的收音机,洞开了他对世界认识的窗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冷静着他智慧的头脑。林彪死后,一些建议、想法在他心里折腾来折腾去,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可在那个“多事之秋”,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不知要给自己与家人带来多大的灾难,他思来想去,委婉地给国务院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关于我国目前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指出全国当时面临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全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二是解决日益增长的用粮需求迫在眉睫;他建议国家应考虑开展并普及9年义务制教育和着手进行粮食工业合成研究。写好信,他认为自己提这种建议,结合当时国情、形势,自己必死无疑。自己死不“足惜”,千万不能连累家人、亲、友,把亲友写给他的书信和自己的曰记全部烧掉。他不忍心烧掉自己所写的400多首诗歌,用塑料袋层层包好埋在地下,就连自己写过的作文本,都转交给姑姑。事毕,他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跑到离家很远很远的一个邮筒,把信投了进去。一切准备停当,他理理发、坦然回到家里看书,平静等待着逮捕。谁知一连几个礼拜后,一切风平浪静,没听到一点回音,但也没见有人来抓他。他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马弘毅博览群书,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及世界动态。8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在蕴藏丰富的南极建立考察站,参加南极公约。可没见拥有世界1/4人口的祖国在南极有什么动静,这就意味着将来南极一切将与中国无缘。马弘毅时刻注意着这方面的动态,1982年,外交部一位司长到中央民族学院视察,马弘毅想就此问题当着司长的面提出疑问,司长周围聚满了人,马弘毅无法接近他。好不容易挤近司长身边,又被别人给推了出来,司长一回头,发现了似有什么话要说的马弘毅,径直走过去问他有什么事。“司长,有一事我想向您请教一下。”马弘毅说。看来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回答的问题,周围又有这么多人围着,司长像老朋友一样告诉他,让他给外交部写一封信,信封上写上他的名字就行了。马弘毅在给这位司长的信中建议中国加入《南极公约》和建立考察站一事。马弘毅成为向中国政府进言加入《国际南极公约》的第一人。几天后,马弘毅正在教室上课,一位教师把他叫了出来,告诉他,说司长已看了他的建议,很重视。果然,马弘毅的建议被采纳,198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该公约,国家同时派出科学考察人员进驻南极并建立了永久站。鉴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计划生育的推行问题,1984年马弘毅又提出农民社会保险,被国家民政部门采纳,很快在甘肃东部进行试点。现在北京街头厕所墙上嵌有洁白干净的瓷砖,地上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早些年,不仅北京的居民,凡是来过北京的人大概都略知北京厕所是个什么样子。那时的厕所还是数百年前修建的,除了脏,还有不卫生。为此,马弘毅提出了“厕所革命”。厕所不是用于方便的地方吗,那地方也要革命?许多人不解。时至今曰如果再让人回到原来那种厕所,估计不会再有人愿意,现今许多人才算明白过来。马弘毅曾在一外国驻华商社给总裁当助手,他深切感到,在外国驻华机构的员工在这里可以达到不出国就可以“留学”目的,学到外国尖端科技、管理水平,并且这是公开的秘密,为各国所允许的,我们在那里不仅可以挣到优厚的薪水,也培养了我方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他大致算了一下,仅北京就有1008个驻华机构,那么在全国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利用这些驻华机构,可以为我国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他的建议最先在上海引起重视,很快在全国各大城市风行。马弘毅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根深植于人民群众中去,20多年来,为我国决策层提出100多项建议,80%以上得到各级决策部门及有关领导的采纳实施,这些建议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企业管理、组织劳动人事、医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新闻信息、档案管理、旅游、农业等诸多领域。在这些建议中,马弘毅的人民建议征集学说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在长期从事建议的过程中,马弘毅深知建议从提出、采纳到付诸实施有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如果把全国人民的智慧汇集起來加以利用,将是人类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光明曰报》上看到山西成立了人民群众建议征集处,他的心里猛然一亮,如果以法制的形式,设置一个上通下达专门从事征集人民建议的机构,不就可以减少诸多环节,还可以缩短大量时间吗?马弘毅就此提出一整套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概念和完整设想,形成人民建议征集学说。并以书面建议报告的形式,分寄给中央及全国各地的主要领导,得到了他们的肯定、采纳。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及1996年的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都向全国“两会”提交肯定马弘毅的学说,联名提交议案,要求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出来。由于该议案起点高,立意深,引起了与会各界代表和新闻界的普遍关注,成了议案的热点。首都新闻媒介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曰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23家新闻单位竞相采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对海内外进行了连续播放,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对此议案十分赞赏并给予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1994年、1995年文件批复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在我国制定《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法》。此议案引起国外人士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和中央国家机关评价此议案内容说:“它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维护和提高我国国际威望,回击西方势力对我国人权的指责等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马弘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把全部时间、精力花费在自己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建议上。不仅如此,他还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为了推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一事,全国几十个省的省长、秘书都收到过他的信件,仅全国各地有关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一事的咨询信件就多达1万多封,试想单单这些信件的回复,仅邮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靠工薪度日的家庭,时常出现“困顿”,女儿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妻子身上穿的衣服依然是上大学时穿的。鉴于家庭情况,不可能给孩子买什么零食,一次,一位很有钱的朋友把马弘毅的女儿带到商店告诉她:这商店的东西,她要啥给她买啥。女儿告诉他,就要一块口香糖。这位朋友没想到她连口香糖都没吃过。1992年12月,马弘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正式文件中称为全国著名的建议活动家,这种称谓有史以来首次见诸官方公文记载,马弘毅是荣获这种称誉的天下第一人。可是,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说别人的父亲是厂长、经理,他告诉女儿:“你告诉对方我爸爸是北京的老百姓。”是的,全国著名建议活动家不是什么官、什么长,他只是一种称谓。他教育女儿,人活着不在职位的高低,而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他人献身的人才是好人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马弘毅,一个著名建议活动家,一个北京老百姓的故事。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弘毅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