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界的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1584
颗粒名称: 没有国界的爱
分类号: C913
摘要: 巴巴拉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我时时感受到她的善良与爱心:在低矮昏睹的土坯房里,面对卧病半月浑身恶臭的病人,巴巴拉女士全然不顾,动作敏捷地上土炕,跪在患者身旁,轻轻地解开病人的衣裳,细心地查看着。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内容

1996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和巴巴拉等一行4人到不通公路的彭阳县石岔乡邓岔回族村去作调査。那天,骄阳似火,被晒得滚烫的黄土地散发出一阵阵热浪,一层层梯田只剩下刚收完的麦茬,裸露的田地黄得刺眼。穿着黄色的翻毛皮鞋,外衣系在腰间,拄着一根随手捡来的“拐棍”的巴巴拉正吃力地走在被洪水冲刷得凸凹不平的山脊上。她的脸被晒得通红,一绺沾着汗水的金发贴在颊边。我们爬过山梁,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邓岔村。村长刚刚把我们迎进屋,屁股还没坐稳,只见一位近60岁的老汉满头大汗地闯进来,他用祈求的眼神望着巴巴拉,喘着气小声地问翻译,能否请这位外国医生为她的老伴看一下病?当翻译刚刚把这位老人的话译完,巴巴拉立即从炕上跳下来随老人走出屋去,巴巴拉女士是澳大利亚援助宁夏计划生育、妇女保健项目驻宁夏工作的医学顾问,她的全名是巴巴拉·福特。其实,这并不是巴巴拉第一次来彭阳山区,自1995年项目开展以来她已来过二十多次,到过山里的几十个行政村,进行过数十次妇幼保健的培训和调査工作。凡是她去过的地方,那里的妇女儿童都会叫出她的名字。这一次巴巴拉是来进行一个项目的跟踪调查的。彭阳县澳援项目区的几十个行政村都远离县城。那里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有时下车后要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县里的项目负责同志想安排她走近些的地方,可她执意要去最远的地方。她说,越远的地方求医越困难,药品越缺乏,越应该把卫生保健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解除疾苦。每天调査回来,我们都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倒在床上懒得动弹,而巴巴拉女士却仍在忙碌着:收齐所有的问卷,对问卷逐份进行检査,有时晚饭也顾不上吃。我最怕的是晚上看电视看得正起劲时,她用汉语叫着翻译小昊,那准保是谁的问卷出了问题,要挨“批评”了。一次去徐塬乡调查。一早就下雨,山路很滑,有的山路是曾被前几天的洪水冲断而新修的。县卫生局领导担心出危险,提出等几天再去,谁知巴巴拉坚决不同意:“那里的人正等着我们,怎么能随便改变计划?这会让那里的人们失望,对我们的项目失望的。”在巴巴拉的坚持下,我们备好铁锹等工具,最终冒雨绕路去徐塬乡进行了调査。不惑之年的巴巴拉女士,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讲师,是产科和妇幼保健的专家。她到过世界很多地方,曾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工作过。修养极高,穿着打扮也很讲究,每当穿上胸前有五线谱图案的T恤,耳朵上一定会配一副音符形状的耳环,美极了。爬山的时候,她嘴里有时会哼着优美的小曲。她还弹得一手好钢琴。有人说,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心地善良的人,巴巴拉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我时时感受到她的善良与爱心:在低矮昏睹的土坯房里,面对卧病半月浑身恶臭的病人,巴巴拉女士全然不顾,动作敏捷地上土炕,跪在患者身旁,轻轻地解开病人的衣裳,细心地査看着,一会儿把脸贴在病人胸口上听着,一会儿抬抬病人的腿,一会儿帮病入翻个身,大声地说着、比划着,耐心地告诉翻译、病人家属,应该如何给病人治疗,如何护理,然后她给病人盖好被单,坐在炕头上用手轻轻地梳理着病人的头发,抚摸着病人的胳膊,眼光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怜悯与同情在那贫瘠的黄土坡上,她会伸出手把身边经过的农民拉着的板车推到坡顶;坐在农民家的土炕上,蘸着辣椒吃着农妇烙的死面饼,喝着熬的罐罐茶,连声对农妇夸着“好吃,好香,good……” 当我把拍摄的那张巴巴拉坐在土炕上安慰病人的照片寄给’96民化杯纪实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陶红
责任者
巴巴拉·福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印度尼西亚
相关地名
泰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