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谈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0829
颗粒名称: 名片谈屑
分类号: I04
摘要: 名片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内容

名片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工具。在中国古代,一般是下“帖子”,当然能下帖子的是有权势有地位有头脸的人。现代呢,则有了“名片”,名片与帖子的区别,不仅是体积小、简便好用,而且更平民化更带有平等色彩,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可以用名片,平民百姓也可以用。对于名片,有各种各样的态度,有极为反感者,有不大喜欢者,有无所谓者,也有大为推崇者。因时因事因人不同,便有不同态度。名片初行之时,为数尚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尔后呢,便有泛滥的倾向,开一次会能收一把。再往后呢,似乎又少了一些,或者趋于正常。而今名片的神秘感已荡然无存,而对名片的议论却并未完全绝迹。公众对名片的非议之一,是持名片者的夸耀心理。本来,名片是交际的工具,有一小片纸,印上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主要的职务即可,这样一可以免去相互介绍的麻烦,二可以方便今后的联系。可许多人似乎并不太重视名片的实用性,而是将它当做了一种夸耀自己权势的工具,上面印满密密麻麻的大大小小的头衔。有些名.片已印成了小折页,拉开来有半尺长。公众对名片的非议之二,是有些人所持的名片是假的。有的人名片上印着某某长、某某董事长、教授等等的头衔,可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余大多是假的,有的名片连姓名也是假的,持这种名片的,有些是纯粹的骗子,名片的功用便是骗人。有的倒不一定,不过是想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已。即便含有欺骗的性质,也不是用来作案的,而只是沽沽名钓钓誉而已。这种假名片和准假名片的流行,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出由黄宏与侯耀华合演的小品,演的是两个乘火车旅行的人,因为无聊,而又找不到娱乐工具,便掏出各自所携带的别人送给他们的大量的名片当扑克玩,玩法是大官胜小官,女秘书胜大官,极尽嬉戏调侃、讽剌幽默之能事,让人们在笑声中也了解了许多名片印制和使用中的怪异现象,也让人们在笑声中出了口闷气或曰恶气,这大概也算是当今社会对名片负面效应最有权威最为形象精彩的总结吧。这虽是民间的总结,但却具有轻松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理性,实在不亚于一篇论文甚至一篇社论。名片虽说有这样那样的毁誉,但总体上说,它的正面效用还是比反面效用大,禁绝名片,大概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名片的流行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事了。那么,用名片的人就当谨慎一些,接名片的呢,也当小心一些。如此,对于名片的非议之声便会渐次消逝。名片呢,也便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牛撇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