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何曾中秀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10301
颗粒名称: 鲁迅何曾中秀才
分类号: I0
摘要: 鲁迅中秀才一说,不禁哑然,虽然没有“失笑”,但觉得写文章如此轻率,不査实史料就信笔为文,实不足取。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历史文学

内容

重翻旧报,见高志林《赤心一片做学问》一文,有鲁迅中秀才一说,不禁哑然,虽然没有“失笑”,但觉得写文章如此轻率,不査实史料就信笔为文,实不足取。这篇“做学问”的文章是介绍马一浮先生的。文中第三段云:“16岁的马一浮与启蒙老师郑墨田及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等应绍兴府学官考试,同中秀才,一浮名列榜首⋯⋯”这段文字清楚地写道“绍兴府学官考试”,“同中秀才”,自然包周氏兄弟,只是马一浮列榜首,二周的成绩不如马了。且先放下马一浮与二周的名次问题,先说一下何谓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本是才华优秀者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有才成为举士称目。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称茂才。隋唐时,与明经、进士并立科目。到宋代,凡应举者都称为秀才。明清两代秀才成为府、州、县学的生员的专称。要具备“秀才”这一“职称”,起码得县、州、府考试合格。但是,据周作人讲,经县考初试及4次复试之后,榜上有名的人,便可以去应府试,再经过院试,就定名额。考取前40名者,为合格的秀才。也就是说得经过县考、府试、院试这3道关,才算是真正的秀才了。那么,鲁迅是否过了这3道关呢?1898年11月初六,18岁的鲁迅和14岁的周作人参加县考。当时参加县考的童生分为已冠和未冠两种,20岁以上者称为已冠,20岁以下称为未冠,二周参加的是未冠试。其时,鲁迅已于同年5月入南京水师学堂,这次因参加县考是由南京返回家乡的。考试结果如何呢?绍兴考生500余人,当时出榜以50人为一图,共计11图,周家参加考试者共计4人,除鲁迅、周作人外,还有他们同太高祖的族叔周仲翔和周伯文。这次头名确是马福田(马一浮),鲁迅在三图三十七,即第一百三十七名;周作人在十图三十四,即第四百八十四名,周仲翔在一图二十四,即第二十四名,周伯文在四图十九,即第一百六十九名。鲁迅只参加这一次考试,以后再没参加,也许是他厌烦科举制度。因他考得不坏,所以亲属劝鲁迅的母亲在府试时花钱找一“枪手”替考。他母亲不愿意,后经人掩掇再三,才算应了,于是请了周仲翔的妻弟莫与京去替考。1898年12月初二府试,初七出榜,周仲翔二图第四,周伯文二图廿二,周作人四图四十七,周作人考得大有进步,只是那个假周树人考得实在太差,只是个八图三十,也即第三百八十名,看来这个“枪手”并非高手。1899年10月初五院试,除鲁迅外,周家三人均前去应试。鲁迅在南京读书,并没回来。这次考试取前40名为“合格”秀才,周家三人中只有周仲翔考个第四十名,成为末名秀才,周作人和周伯文双双落榜。这次院试是清朝以八股文取士的最后一次考试。不知高志林先生是从何处新发现的史料,考证出鲁迅和周作人与马一浮同中秀才?即使以第一次县考为例,取40名秀才,鲁迅考第一百三十七名,周作人考第四百八十四名,连秀才的边也沾不上,又怎能“同中”呢?并非说鲁迅与周作秀才,鲁迅考第一百三十七名,周作人考第四百八十四名,连秀才的边也沾不上,又怎能“同中”呢?并非说鲁迅与周作人的经学不好,他们后来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只是说写文章要尊重史实。这些史料,只要认真査找,都不难发现,出现这样的笑话,实在不应该。既然高先生的文题是一《赤心一片做学问〉,看来,写文章也真得有“赤心一片”啊。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