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第一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8434
颗粒名称: 奶牛第一村
分类号: S823
摘要: 银川郊区满春乡新渠村五队共44户人家就有41户养奶牛,少则五六头,多则二十多头,全队奶牛总头数374头,户均养奶牛8.5头,其中养奶牛二十头以上的有十多户。
关键词: 乳牛 奶牛生产

内容

银川郊区满春乡新渠村五队共44户人家就有41户养奶牛,少则五六头,多则二十多头,全队奶牛总头数374头,户均养奶牛8.5头,其中养奶牛二十头以上的有十多户。每天清晨,银川市乳制品总厂派出两辆奶罐车,在新渠村设点收奶,形成了热闹的“奶市”0新渠村地处大新渠稍,淌水难一直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句顺口溜说“新渠稍,旱干了腰,种粮粮不长,种菜菜变黄”。早些年,五队农民周正东、周正河、王振明最先想到了养牛致富,当时饲料很便宜,他们又看到本队家家秸杆丰富的优势,就大胆掏出“老本”,搞起家庭奶牛养殖业。头一年,他们就从一头大牛身上赚冋一千五百多元。通过繁殖,随后几年奶牛发展到七八头,每户收入超万元。奶牛既可以挤奶赚钱,又可繁殖增值。五队的农民看到养牛的效益不错,到1992年,五队已有28户人家养起了奶牛,养牛头数猛增到254头。可是1995年饲草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养牛成本加大,.效益日趋低下,大多数养牛户只能保本经营,个别户还亏本,一些农户想卖掉奶牛转行,奶牛养殖面临大滑坡。就在这时郊区政府及时出台奶牛保护政策,并争取到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立项,给新渠村五队投资28万元,对饲养10头奶牛以上的养殖户每户补足9000元,用于建设标准化奶牛村。结合农村小康建设,郊区将农户住宅与饲养用地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成16栋高标准的奶牛圈舍。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养牛户普遍采用奶牛综合增产配套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奶牛单产。1995年新渠村五队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达5000公斤,高于当时郊区奶牛户的平均水平。政府的支持使五队农民渡过了难关,并学会了科学养牛的方法,使该队奶牛养殖得到了稳步发展。目前,全队奶牛养殖已从粗放经营发展到集约化经营,经济效益连年提高。全队年产鲜奶200万公斤,总收入五六十万元,农户70%的收入来自养牛这一支柱产业。
  农民周正河用滚动发展的方法养奶牛,由最初的2头增加到现在的24头,年产鲜奶5万公斤,收入2万元。他不但建起了标准化牛舍,还盖了5间新砖房。贫困户周正才从1992年开始搞奶牛养殖,逐步摆脱了贫困,家里有了存款,今年他还盖起了新砖房。如今新渠村五队家家有砖房,户户建牛舍,庄点规划科学、新颖别致,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分离。郊区今年对该队庄点巷道优先铺设成柏油路,安装路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小康奶牛村。该队养牛业的发展对周邻村队奶牛户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条长5公里,通向奶牛第一村的“三新路”柏油大道正在铺设中,新渠村的整个村队将成为郊区重要的奶牛基地。李生波李岐沈建设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生波
责任者
李岐
责任者
沈建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银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