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林则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721
颗粒名称: 《鸦片战争》与《林则徐》
分类号: J9
摘要: 看完《鸦片战争》闭目沉思,鸦片与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影片《林则徐》(赵丹主演)相比, 二者究竟谁更胜一筹呢?我认为应该是前者。其主要表现在《鸦》片比《林》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显得更客观、更公正, 因而也更令人信服。
关键词: 电影 林则徐 观后感

内容

看完《鸦片战争》闭目沉思,鸦片与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影片《林则徐》(赵丹主演)相比,二者究竟谁更胜一筹呢?我认为应该是前者。其主要表现在《鸦》片比《林》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显得更客观、更公正,因而也更令人信服。林则徐,作为査禁鸦片的“钦差大臣”,他无疑是两片的主m角。在《林》片中,我们看到:一出任广州禁烟,林则徐就天然是一身“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和“一往无前”的决胜精神,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什么叫“畏难”和“失败”,人物形象固然“高大” 了,但有些近乎“神化”。而在《鸦》片中,则对林则徐赴任禁烟前的思想活动刻画得比较细腻传神,他先是去探望被烟枪“打倒”在床上的恩师吕子方。恩师帮他分析“形势”,断言他此行“恐非吉兆”,因而使林则徐对禁烟去与否、成与败犹豫不决。道光皇帝洞察一切,亲自为他“号脉”“开方”,并杀了吕子方的人头来为林则徐禁烟“祭旗”,以示皇帝对禁烟的决心。正是有了皇帝的“撑腰”和“壮胆”,林则徐才会也才敢有决心和勇气去广州査禁烟毒。《鸦》片的编导者对这些细节的选择和运用,既符合历史真实,也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了林则徐这一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和厚重度。在对“反面人物”琦善的刻画上两剧也有较大差异。《鸦〉片尽量摆脱《林》片“好人” “坏人” 一看就清楚的脸谱化倾向,而是以史实为依据,多侧面地去表现琦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当侵占津塘炮台的英军首领逼迫琦善在“割让”香港的条约上签字时,琦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不行,给钱可以,割让土地这在'天朝'还从未有过!”在林则徐“去职”后,他直言不讳地当着林则徐的面说:“你被罢官,是我向道光皇帝建议的。”可见其人内心还是比较坦诚的。在与虎门守将关天培辩论“战”与“和”的问题时,他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关将军敢保证决胜无疑,我琦善也非贪生怕死之辈,愿随将军一道抗英!”尽管琦善此言是基于他被洋人“船坚炮利”吓破胆的“懦夫”哲学,但就其内心而言,也有几分“诚实”在里面。但是,由于琦善在把握大局上,他代表清政府一再向英军屈辱求和割地赔款,终于落了个被国人唾骂的“卖国贼”臭名,这在《鸦》片与《林》片中都有共同的表现。应该说,在这点上是不冤枉琦善的。只是《鸦》片对琦善卖国的动机和原因揭示得比较充分比较明朗,让人对琦善能有个客观的认识。而在《林》片中却绝少提到这些,一个“卖国贼” 一锤定音,做法近似武断,这大概就是两片的根本差异。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