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山善思勤绘不断探索作品风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287
颗粒名称: 张少山善思勤绘不断探索作品风格
分类号: I044
摘要: 本报讯6月23日,曾任区展览馆馆长的张少山,又在展览馆以《大秧歌》参展“迎香港回归全区美术书法摄影展”,这使他感到亲切又欣悦。
关键词: 作家风格 作品风格

内容

本报讯6月23日,曾任区展览馆馆长的张少山,又在展览馆以《大秧歌》参展“迎香港回归全区美术书法摄影展”,这使他感到亲切又欣悦。今年56岁的张少山1958年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从师张其翼、孙其峰、王颂余、溥佐诸先生学习中国画,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传统,举凡人物仕女、花卉翎毛、山水走兽,一一涉猎,日积月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调入区文联后,张少山便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国画创作,与他文雅、不事张扬性情一样,他的画宁静、雅致。他同时涉猎版画、雕塑等创作活动。其作品尤以人物见长,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赴香港、日本、泰国、德国等地展出。他在成功、否定成功、再成功中反复摸索,不断地往前探索,在吸收众长之后,更要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张少山充满自信地说:“过去的画处在雅俗共赏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想在两三年内使自己的画有一个新的面貌,更加朴拙。”在全国人物画展览中张少山的一幅《秋天的盖头》与他以往的画风似又不似,在清新、淡雅中透着些朴拙,他描绘了山区人们司空见惯却无人描绘的画面:一辆手扶拖拉机上挤坐着20位山区回族百姓,他们容貌各异,神志却都那么宁静安详,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情,一顶顶红绿盖头更表现出这些乡村山民超越贫困生活的希望,幸福与不幸福很多时候在于个人的感觉,便是作者要表达的境界。在人体画中,张少山反复研读毕加索等古今大家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他家客厅里二十四个人体画雕盘《女人体》中人体的微微变形,《赏梅图》中那风姿绰约与人体比夸张变大的梅花,更能看出他这一时期的风格。张少山坚信“功到自然变,人到无求品自高”,他依然苦钻不已。愿张少山的画日进,他的追求将终成正果。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其峰
相关人物
王颂余
相关人物
溥佐诸
相关人物
张少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