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私人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6259
颗粒名称: 我读私人生活
分类号: C913
摘要: 大多数女人看小说,都是看故事。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私人生活

内容

大多数女人看小说,都是看故事。从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点滴相似之处,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在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从主人公对待命运的态度,来细细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找到自己和作者的认知差距,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陈染只比我大一岁。她的《私人生活》和我的私人生活十分不同,但和我的生活十分不同的《私人生活》里,却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强烈地感染着我,那就是我们生长过程中精神上出现的问题是共同的。可以说,《私人生活》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精神苦闷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有的。我们的童年,父母过着一种没有精神生活的生活。或许,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精神的极度渴望,但由于社会政治气候的影响,沉重的养家糊口的重担使他们不敢、不能去追求精神,而只能把与精神有关的一切深埋心底,粗糙而简单地活着。因为这样,童年的我们,得不到父母任何精神上的帮助和慰藉。而和同龄人沟通似乎还不可能,因为我们那时还很愚鲁,不像现在这样熟知自己的心灵。老师呢,虽然不是每个女生都能遇到那样一位采取极端行为爱恋他的女学生的教师,但教师对我们的精神影响也不够深远。在整整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对异性的渴望而得不到正常引导的苦闷,有对粗心的父母因政治而不讲人情的不理解的苦闷;也有无人交流无人诉说的苦闷;还有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得不到社会重视而自己又不能认识不能解决的苦闷。这些苦闷使我们精神沉重,心灵虽不是如“禾”那样被扭曲,但也不能算是健康。精神的苦闷也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性认识就成了一种刺激。《私人生活》记录了一个女性对性的认识,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因精神问题出现的两面性和神经质。她的性体验有精神苦闷的发泄,也有自身认识的矛盾。总之,那种复杂的精神负担让她的性体验带着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绪。好在,不讲精神的时代总算过去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大胆地去追求精神的愉悦,也有了《私人生活》来表现我们过去的苦闷。看清了这些,活着就更明白了。《私人生活》没有记录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没有描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我认为,把它简单地说成“私人化写作”的小东西,实在不妥。无论任何时期,人都是社会的主体。《私人生活〉是只写了一个女性和与她相关的生活,而时代、社会给这个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生活中,主人公所反映出的精神状态又是一代人的代表。写到这份上,你还能说它小吗?就《私人生活》,陈染是这样说的:王蒙、丛维熙那一代作家在政治风云中跌宕起伏,历史的外部的生活痕迹已经成为了他们个人的生活,公共的背景就是他们个人的背景,他们个人的生活就是公共生活的一个缩影。而今天,已经是多元的时代,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在他的笔下,公共的生活状态,这一个个体与那一个个体差异很大。但是,倘若提炼出来,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孤独意识,空虚感,物欲等等诸多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个人的个体的东西,其实,同样是“宏大”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晓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