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5762
颗粒名称: 乡戏
分类号: I236
摘要: 儿时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看乡戏。
关键词: 地方戏剧本 乡戏

内容

儿时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看乡戏。那是在乡下农活忙完之后,农民东山日头送西山”,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了一年.也该娱乐是就请城里的剧团下乡唱戏。剧团进了村,大人们一边在村口观望,一边对或熟悉或陌生的演员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小孩子则成群结伙跟着拉戏装的大辂辘车跑,一直跟到戏台。“看戏喽!"演员一来.村里就像炸了锅,戏报还没张贴.喜讯就一传+,十传百。别说只隔三里五里的邻村,就连十几里之外的村子,用不了一晌,早传得家喻户晓了。乡下虽然有电视,偶而也有电影进村,但看戏仍然是庄户人的盛大节日。我的故乡晋南盛行蒲剧,大人们对蒲剧名角吹捧得简直上了天,一代又一代名伶被戏迷们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能在自家门口一睹名角风采,听其在土戏台上臥一噪子过瘾的唱段,真是人生一大快事。那惑觉丝毫不亚于追星族”们的顶礼膜拜。乡村戏台多是露天场子,有的在农忙时用来打麦、晒谷。虽是土场地,倒也宽阔平坦。看戏时,台下早早就推满了高低不齐、大小各异的凳子,有的用砖头支起粗木棍或木板子当坐凳,有的干脆坐土坯成砖头。越到后面坐得越高。小孩则騎在大人脖予上,既稳当又看得清,自然是很惬意的。一阵开场锣鼓响过,戏开演了。台下人头攒动,不论坐看或立着的,都看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乡里唱戏不兴谢幕、献花,但庄户人自有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毎遇戏唱到精彩处,台下只要有人喊“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跟上拍手叫好。此时,连成一片的鼓掌声、叫好声如山呼海啸、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此起彼伏.那气氛之热烈无疑是对演员的最高奖赏。台上戏是假,台下观众才是真。记得演《则美実〉,演到秦香蓮母子遭追杀时.台F静极了随着秦氏字字血声声泪的唱、念、做,先是女的哭,接着男人泣,然后是捏鼻涕抹眼泪的一片抽泣。当看到黑脸包公抬出虎头铡,忘恩负义的陈驸马被押上台时,“铡了他!”“铡死他!”观众愤怒的吼声盖过老包高亢辽远的唱腔。更有甚者竟挤着要上台亲手开铡,台下出现的狂热除动,使戏不得不暂时中断。那时候,我对这种举动大感不解。然而,正是演员的精湛演技,或滑稽或幽默,给几代人带来共同欢乐,这些流传久远妇孺皆详的故事,无疑成为我最早的艺术启蒙。当然那时我所关心的还不是戏里头人物的命运眼睛总盯那些卖小吃的摊子,水煎包、炒凉粉、打火烧、炸油糕……一股诱人的飘香.各种脱调的叫卖声,有节奏的瓢·1勺碰检和甩構杖声,组成戏台下特有的热闹氛围.和谐而温馨。这时,奶奶表现得格外大方,戏也不97,紧紧拉着我转了一个接一个的摊位,我迫不及待地要了几个爱吃的油炸糕,奶奶便揭开衣襟,从内衣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用花布包裹着的钱包,一面“一毛、五毛"细心数钱,一面笑眯眯地说:“吃吧.敞开吃.吃饱了看我扭头左右一看,戏场里大多是这般光景。孩子们在小摊上吃得烯里呼噜.身旁站着的大人则催着“快吃!快吃!”眼睛却不停地朝戏台张望。过惯辛苦的农人,看戏对他们的确是莫大享受,也是孩子们改善生活的大好时机。虽然看来都是些大众化食品。却是农家孩子享用不尽的美味佳肴。难怪他们一个个直吃得伸脖子、松裤腰带呢! 吃完了嘴,戏也散了。顶着飞扬尘土回家的大人依然津津乐道各自崇拜的名角,而我则拽着奶奶衣襟,心里盘算:明天的戏台下该吃啥。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长天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