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探求纪实摄影艺术收获不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5184
颗粒名称: 刘海峰探求纪实摄影艺术收获不小
分类号: J4
摘要: 新华社宁夏分社摄影记者刘海峰在纪实摄影方面孜孜以求,大胆采用颇具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的纪实片更具感染力和影响性。近日,他摘取了首届宁夏青年文学艺术奖。
关键词: 摄影方式 艺术摄影 新闻摄影

内容

新华社宁夏分社摄影记者刘海峰在纪实摄影方面孜孜以求,大胆采用颇具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的纪实片更具感染力和影响性。近日,他摘取了首届宁夏青年文学艺术奖。
  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刘海峰说感到有些烫手。他认为,自己“新闻摄影的思维、操作还行”,可拿到手的这个艺术奖确实出乎意料。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份欣喜,这个奖杯证明了他长期以来追求的纪实摄影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共融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年近不感的刘海峰,1983年毕业于银川师专美术系。1987年底调入银川晚报社,他拍摄了大量的反映群众生活的照片,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底蕴。1993年,他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进入了新华社宁夏分社。短短4年时间,他的纪实摄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有30余幅作品在全国、自治区举办的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评比中入选和获奖。其中《明天的太阳》在1994年宁夏首届摄影精品大赛中获得唯一一个特等奖,《黄河渡》、《卡夏 》2幅作品获1995年“中华一日”摄影比赛优秀奖,并编入《中华一日》大型画册。
  纵观刘海峰的获奖作品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一幅作品在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两项比赛中同时获奖。对此,刘海峰是这样解释的:片面追求艺术性的新闻片有失真实的本质,不具艺术表现力的新闻片则显得呆板,感染力和影响性会有所削弱,而达到两者的交汇则是纪实摄影的最佳境界,也是他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区著名摄影家、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主席米寿世认为:“刘海峰把本职工作与纪实摄影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立意新颖、画面感染力强的好作品,为推动我区纪实风格摄影的发展和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作路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海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