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文集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4982
颗粒名称: 读梁启超文集摭言
分类号: I212217
摘要: 梁启超曾经说过,一部中国近代史离开了他就是不完整的,或者干脆写不成。初看起来此话似有些夸张,但实际却是事实。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集

内容

梁启超曾经说过,一部中国近代史离开了他就是不完整的,或者干脆写不成。初看起来此话似有些夸张,但实际却是事实。近读陈书良先生选编的《梁启超文集》后对此话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他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晚年息影清华,仍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才能,被公认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梁启超王国维进行比较时所说的,“在整个历史地位上,梁当然在王之上。”“这也就可以说明,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何能再三翻印,受到社会热烈欢迎。” 梁启超兴趣广泛,于学无所不窥,举凡文、史、哲、经、法诸学,均有涉猎。在官场与学术乏间,几乎蕴含了梁启超全部的喜怒哀乐。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生平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我的学问兴味与政治兴味都甚浓。两者比较,学问兴味更浓些。我常常梦想能够在稍为清明点子的政治之下,容我去做学者生涯……做个学者生涯的政论家。”从官场到书斋,这可以说是梁启超生命里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1920年初,梁启超与蒋百里、张东茹等人以“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为宗旨,创办了共学社;同年又成立了讲学社,先后邀请国外学者杜威、罗素、杜里舒、泰戈尔等来华进行学术交流。从1921年10月到1923年1月,梁启超应各地大专院校和群众团体的邀请,进行了60多次荆竹/文巡回学术演讲,受到欢迎。这些演讲的精华部分大都已选编入《梁启超文集》,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美术、教育等学科,显示了梁启超渊博的学识和百科全书式的气派。他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疾呼社会的文明进步,抨击社会的黑暗,寻求救国方略,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他晚年常说:“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已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他喜欢书写“自强不息”四不字,并被清华和湖南大麓学校奉为校训。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和热情的燃烧,才使他以过人的精力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年无论春夏秋冬,清晨五时他必起床,每天工作均在十小时以上。工作时间不接待宾客。他的工作效率惊人,仅1920年初到1922年秋约两年半的时间里,就有百万字的论著问世。只要一动笔,即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蒋百里自欧洲归来,写成《欧洲复兴时代史〉一书请其作序。梁应允并下笔后越写越多,最后交到蒋百里手里的不是一篇序文,而是一部大作了。蒋百里哭笑不得,只好请梁启超自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又翻过来请蒋百里为其写序。这就是扩充后留传至今的25万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成为当时学术界广为传颂的佳话。同时代人胡适、梁漱溟、陈援庵、丁文江等都对梁启超推祟备至。清华研究院成立伊始,主持北大国学研究所的胡适就推荐梁启超任导师。讲授指导“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等课程,他和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是当时名扬南北的四大导师。梁启超讲古书真伪,要籍解题,会通古今,贯穿百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清华研究院执教时期,是梁启超一生治学最勤,成果最丰富的时期。所涉及范围,自中国学术变迁,先秦政治思想,儒家哲学,孟荀学说,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至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在他病重割去一肾后仍拟了一个《中国文化史〉的写作提纲,全书分三部分,包括朝代、种族、地理、政制、政治、舆论及政党、法律、军政、财政、教育、交通、国际关系、社会组织、饮食、宅居、通商、货币、农事及器制文学美术等共180多个章目,关于这个计划,郑振铎曾评价:“中国文化史是不是这样的编著方法,我们且不去管它,即使我们仅见此目,已知他著书的胆力足以'吞全牛'了”我们读《梁启超文集》虽只是其一千四百万字的著述中的一小部分,然尝鼎一离,窥豹一斑,亦足见其大略矣。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启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