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忆旧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4907
颗粒名称: 银川忆旧补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新时期开始后不久,在北门外出现了一家“股份制”百货公司,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那时对于这种新名词,大家感觉又新鲜又惊讶。那里服务态度好是一大特色,其它并没什么不同之处。那是一片平房。热闹了几年,现在已无踪影了。
关键词: 报纸 银川报纸

内容

《银川晚报》不久前发表拙作《银川忆旧》6篇,写时心潮起伏,信马由缰,因之挂一漏万。文章之窍道,虽然在于“由斑见豹”,但有些往事旧景,写得稍周全些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从而知道今日变化之巨大,也能发现不足。
  新时期开始后不久,在北门外出现了一家“股份制”百货公司,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那时对于这种新名词,大家感觉又新鲜又惊讶。那里服务态度好是一大特色,其它并没什么不同之处。那是一片平房。热闹了几年,现在已无踪影了。
  买鸡、鸭、鸡蛋,在未有正式的“自由市场”之前,我们只好去市郊路口“堵截”,主要是南门外与北门外。接连许久,隔一、二个星期就去堵截一次,特别是鸭子上市之时,每个卖鸭的农民常被十几个人包围,一只4斤重的鸭子也就几元钱,有时我一次买2只,就是拔毛忒难,记得出现了外地人用松香拔鸭毛时,我还高兴地写过一篇小文喊好。银川市的四郊,在三十多年前除南门外都较荒芜,尤其是西门桥至新城,一片苇湖,每至春夏,兼葭茵茵,绿浪起伏,颇具荒野韵味。据说那是“七十二连湖”的一部分,七十二是形容湖的众多,还是真有这个数目,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银川的西郊是湖湖相连。我曾为这片荒湖发愁:不知何时才能变成良田,仿佛就在不久之前。每当看到那里已是良田成片、高楼接踵,不由感叹沧桑变化。我年轻时好动,有时骑上自行车乱跑,一高兴远至永宁、贺兰县城及新城。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就到商店逛逛。永、贺二县城内只有一家比公社供销社大些的百货商店,实在没什么特点。新城有一家店是一间砖木结构的大直筒房,其构建与市内俗称“大红门”的商店绝像,内中也是那些百货布匹之类。那时,都是国营,各家商店内容几乎一样工作原因我常去郊区农村,各个公社都去过。记不清确切的时间,银新公社唐徕渠西侧一带出现了温室暖棚,春上已结出黄瓜,一时成为一大新闻,我立即赶去采访参观,雀跃不已,那时早春就能吃到黄瓜真是不敢奢望的事!就是在首都,冬天里买一根黄瓜,也是极稀罕的。如今银川街头冬春之季到处摆着海南岛的西瓜、菠萝,大家都已见多不怪了。十几年前的银川冬天的菜场,除了白菜,就是萝卜,就盼着天暖得快些;好能早些吃到小菠菜、阳沟葱(或写成羊羔葱、羊角葱)。
  宁夏自治区20周年大庆时,我的一位老师时任甘肃日报总编,第一次到银川来,住在贺兰山宾馆,当晚我们陪他进城。
  几十里路只见两旁灯光闪烁,他惊讶地说:“没想到银川这么大呀!”我笑着告诉他:“明天白天你就不这么说了,路旁大多是农田呢。”那时连接老城、新市区的只有一条路,又是单线,好在车辆少,从来没有堵车的现象。路边是笔直的钻天杨,好像绿衣哨兵;在它们的身后,是一片片的苇湖,美则美哉,但脱不了那份荒凉!老师看见的灯火,大多是路旁农村的。荒凉也是美。昔日的唐徕渠两岸是绝佳的乘凉去处。高大的胡杨、柳树,茂盛的沙枣,葱茏苍翠,枝叶如盖。渠塀上金沙成片,岸外湖泊似镜,每至夏日去戏水,充分领受大自然的恩赐,在大西北称得上是一处风水宝地。那时渠水没有污染,虽然含有泥沙,但水质是洁净的。每当我看到变成垃圾场的渠塀,就心疼,就愤怒,我们如果不重视保护自己的家园,只图一时方便而随意破坏,总要受到因自己的破坏而带来的惩罚。多谢“唐徕公园”抢出了渠的一边而没沧为垃圾场。那时渠塀上还有高大的钻天杨,已被万恶的天牛毁坏净尽。我不是说现在的绿色少了,不,总体是增加的;但由于气候和土质,更由于人的因素,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绿色还是太少。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地名

银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