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现代名家(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4037
颗粒名称: 二十现代名家(一)
分类号: J292
摘要: 赵石(1874 — 1933年)字石农,号古泥,浙江常熟人。他出身清寒,年轻时曾在常熟一家药铺里当学徒,闲时喜欢弄石奏刀。
关键词: 汉字 碑帖

内容

赵石(18741933年)字石农,号古泥,浙江常熟人。他出身清寒,年轻时曾在常熟一家药铺里当学徒,闲时喜欢弄石奏刀。吴昌硕先生来常熟发现了赵石,将他收为门生,倾心向他传授篆书、印章的要领。经历了多年刻苦学习和磨练,赵石终于成为现代印林巨擘。赵石学吴而又不像吴,他更醉心于封泥。“古泥”一印是赵石的代表作之一。此印二字疏密不同而占地等分,笔画多为直线,亦有两条弧线点缀其间,显得刚柔相济。此印借鉴了封泥的趣味,印边厚重而斑驳,与印文贯为一气。给人一种筋力丰满,骨力挺拔,奇古豪宕,古色古香的感受。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江西义宁人。我国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同鲁迅关系密切。晚年在北京同齐白石结为莫逆之交。二人同气相求。于书画,于诗文,于篆刻,互相砥砺,共同切磋。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赠他。可惜他英年早逝,仅活了48岁。吴昌硕、齐白石无不扼腕叹惜。齐白石痛失知己,遂刻了一方“忆君肠欲断”的印来纪念他。“秋草”是陈先生的一枚精心之作。作者采取上密下疏的布局,全局以竖线为基调,调动了丰富的艺术手段。十二道竖线,道道不同,有的凝重,有的虚灵,有搭边,有粘连,表现了“秋草” 不畏寒霜,亭亭玉立,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赵时,(1873—1945)字纫长,号叔孺。浙江郵县人,晚年居上海。50年代曾出版《赵叔孺遗墨》,书中小传述及赵时木冈原是宋朝王室的后裔。自幼好金石书画,尤其喜好画马。赵氏常住在岳父林颖叔(当地文人雅士)家,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其艺术修养与日俱增。其书画有宋人气韵,篆刻擅长朱文,工致秀雅。“用刀光整坚挺,精到之作,往往突过前人。”(沙孟海:《印学史》)“古鄞周氏雪盦收藏旧拓善本”是赵时枫所治印中的佼佼者。此印属收藏印,主要用以钦盖在珍贵的书画和书籍上。既要留下印记,又不能损坏作品的面貌。所以收藏印一般取朱文,都刻得比较清秀、工致、严谨。此印取长形印石,共12字,整个印章平正浑穆,挺拔秀丽,是收藏印中的优秀作品。我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论收藏印:“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我太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请读者细观此印,此印与上论不啻暗合否?王福庵(1880-1960年)原名禔,字又作福厂自称印傭,浙江杭县人。其父王同,清光绪三年进士。幼承家学,于书法,专擅篆隶,功夫深厚。写铁线篆,可以数百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可称并世无二。他的篆刻,从秦汉印入手,对明清诸家,广为涉猎,独于浙派浸淫最深,每仿一印,皆能得精髓,形神兼备。于1904年,他与丁仁、吴隐、叶铭四人共创西泠印社(世界印社之祖,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印学团体)。他的著作甚丰,如《说文部首拾遗》、《麋研斋作篆通假》、《福厂藏印〉等为现代印学贡献影响巨大。“福厂五十后书”是王氏宁静典雅,凝重温润印作风范的代表作。他的印作工致至极,缺乏个性。现代书坛后起之秀称他为:“王福庵便是现代篆刻史上功力修养皆备,但最终没有至达理想境界的一位艺术家。”(白砥:《不无遗憾的王福庵》)。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石
相关人物
陈衡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