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萌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861
颗粒名称: 我的文学萌芽
分类号: I
摘要: 在茂林村美丽自然风光、悠久文化传统、革命思想影响和漫天抗战烽火构成的环境中,我悄悄成长起来了,宛似向阳山坡上一株柔弱的小草。但我固长于斯却并非生于斯,我的诞生地是远离茂林村的地方。安徽,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南皖北,皖北又以淮河划线裂作淮南淮北。1929年阳历8月,骄阳炙地,炎天暑热,我悄然降于津浦线上、淮河南岸的繁华小城安徽蚌埠,它位于长江之北,淮河之南。我因地而名至今未更° '然而,我:对蚌埠的情形却一无所知,因为甫3 岁,当职员的父亲丢了差使,便与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姐姐回到江南老家茂林村。直到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我才有机会重临诞生地蚌埠,并有七律一首志之: 车过淮河大铁桥,江潮起落共心潮。
关键词: 文学 文学作品

内容

在茂林村美丽自然风光、悠久文化传统、革命思想影响和漫天抗战烽火构成的环境中,我悄悄成长起来了,宛似向阳山坡上一株柔弱的小草。但我固长于斯却并非生于斯,我的诞生地是远离茂林村的地方。 安徽,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南皖北,皖北又以淮河划线裂作淮南淮北。1929年阳历8月,骄阳炙地,炎天暑热,我悄然降于津浦线上、淮河南岸的繁华小城安徽蚌埠,它位于长江之北,淮河之南。我因地而名至今未更° '然而,我:对蚌埠的情形却一无所知,因为甫3 岁,当职员的父亲丢了差使,便与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姐姐回到江南老家茂林村。直到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我才有机会重临诞生地蚌埠,并有七律一首志之: 车过淮河大铁桥,江潮起落共心潮。 百年世事今将半,两度因缘莫叹遥。 满目高楼从未识,一街客舍竟无邀。 南山若得长相憩,也谱秋光入洞箫。 我家在茂林村有一所颇为宏敞的住宅,名曰:留园,后来我才知道苏州也有一个留园,是著名的园林。我的祖父吴庆元,1868年生,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恩、正并科的江南乡试中,中试为第一百零五名举吴人,民国初年做过两任县知事。 淮叔父吴建之,曾做律师,后当法生官,解放后任中学教员。父亲吴仁夫亦是知识分子,即所谓“世代书香”是也。待我记事时,祖父和父亲都已弃世,我家也已沦为破落地主了。 我的童年生活是很寂寞的, 遂常于蛛网尘封之中翻检祖父遗下的大批书籍,因多系古籍,殊难了了。小学五年级时,偶然得到一本《说唐》,读得入了迷。接着又连续看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耳唐演义〉、《七剑十三侠〉等许多旧式通俗小说。
  •进入初中以后,我的阅读兴趣便转向了薪文学书籍c冰心的《寄小读者》给了我母爱之温馨,庐隐的《海滨故人〉感动得我潸然而泪下……后来,巴金的《家》、《春〉、《秋〉更强烈地吸引了我。1948年,我在散文《留园之忆》中回忆几年前读书的情况时写道: “后来我又杂乱的读了许多文学书籍,我完全沉醉在书本里。书中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知识,都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新鲜的剌激。我开始在书本里找到了广阔的生活,知道世界上还有苦难的一群。我惊诧那些聪明的作者们,怎么会那样坦直地写出人们心底蕴藏着而不敢吐露的话,他们的笔尖该是怎样锋利而又尖锐,他们有一个怎样高洁的灵魂……” 这是我十三四岁时的眉目的写真。再稍长,便能阅读家里旧书堆中的《红楼梦》、《聊斋志异〉、辛稼轩词、唐宋八大家文、《十八家诗抄》……- 读和写往往只有一步之隔,读着,读着,我便开始东施效颦地写起来了,其时为15岁左右。我的第一 「:个短篇小说题名《冬夜》,是写贫苦人饥寒交迫生活的,十分稚拙,以废纸弃之。我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散文,犹记标题为《黄昏〉,内容是抒发对季节时序的伤感之情的,发表在1945年春的《泾县报》上,时年16岁。首次见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那高兴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此文报样于今未存。我的第一首新诗《卖艺的人〉也写于1945年,以前从未发表过,原稿侥幸保存了下来,后来收入我的诗集《新声旧调集〉 中。诗很短,受臧克家影响,不妨录在这里:“一把小刀刺进坚实的腿股/ 一片血花溅满黑色的皮肤/千斤石下/挣扎着负创伤的身子/三张桌上/翻一个倒筋斗/为的是什么/难道生活比这些更苦”。 这些就是我的处女作,我的文学幼芽。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