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小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347
颗粒名称: 初识小城
分类号: I
摘要: 1960年9月某日我与一群同学坐车,走出小站,却不见公共汽车,也不了一天一夜火车终于到了银川站。下了见别的带盖的车。在东张西望等待之中,又看见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同校不同系的同学。
关键词: 银川 城楼

内容

1960年9月某日我与一群同学坐车,走出小站,却不见公共汽车,也不了一天一夜火车终于到了银川站。下了见别的带盖的车。在东张西望等待之中,又看见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同校不同系的同学。终于来了辆卡车,招呼我们上了车,不多一会拉到一所土坯房小院,说是区党委组织部招待住下后几个同学一块儿上街,一走就走到了一所古建筑物前,说是叫鼓楼。走进一家小饭馆,当然是国营的,在今日鼓楼供销大厦的址上。内里空无一人,只有一股烂菜叶味儿。当时“低标准”已经开始。我们问别人:“是不是快进城了?”被问者告诉我们:“这里是市中心。”我们愕然,原以为银川闹市还在前面呢!六十年代初的银川还有城墙与城门,城的东北角城墙高大完整,西与南边好像所剩不多,北面是一道残垣。不知何故银川的中轴偏东,几乎与东城墙紧挨。羊肉街口就是南北与东西大街的会合处,只是一个十分狭窄的十字路口,四边都是低矮的土房。青年人要读书,我住定不久就开始找图书馆,问先来的人都说不知在哪里;有人告诉我:西门城楼好像有个图书馆,我急忙跑去,只见城门楼入口处有一块牌子“科技图书馆”,大门紧闭,找不见人。那时东城门也健在,南门城楼像小天安门式样,外边还有一道城门,是双门洞,俗称“双城门”,外面,就是农田了。红花渠拜上长着稀奇古怪的“左宗柳”。地是大田,种有水稻小麦。每天饥肠辘辘。机关组织大家去 “小秋收”,就是在收割后的田里找点草子什么,的。我们从东门出去,沿高大的城墙向北就是如今的东环北路。程次在城墙下看见丟弃的荡儿,一天冷地冻,心似枯井,足见其凄凉景:雄风,黄河流域贫困地区况,但木知哪儿来的一股劲儿,小秋的脱贫,振兴经济重日可收的队伍里笑声时起,有人还高声唱可以媲美的跨世纪的南起欢米。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