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桥头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346
颗粒名称: 不屈的桥头堡
分类号: I
摘要: 我的家乡茂林村不仅山水秀丽、人文发达,而且还有着革命的和爱国主义的传统。那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风云汇聚的岁月已经远去了,远去了,但却印在家乡的史册上和我童稚的烟云记忆里。
关键词: 革命 新四军

内容

我的家乡茂林村不仅山水秀丽、人文发达,而且还有着革命的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那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风云汇聚的岁月已经远去了,远去了,但却印在家乡的史册上和我童稚的烟云记忆里。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在茂林村进行革命活动,并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
  1937年7月,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着神州大地。是年冬,南京、芜湖等沿长江的城市和繁昌、宣城等城镇相继沦于敌手, 我的家乡泾县的地位就凸现出来,成为皖南抗日的前线。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皖南,开赴前线,军部就设在我家村北20公里之距的云岭村,也冷比在泾县境内,使这里成为大江南北抗日的大本营。 茂林村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驻地。其时,我正是八九岁的稚龄,犹记得驻在村中的新四军干部战士、 战地服务团员,走家串户, 宣传抗日,帮助群众立各行各业的抗敌协会,教唱抗战歌曲,使村民懂得了抗日的道理,觉醒了革不屈的桥头堡陷区的流亡县政府,以及韩侨抗敌工作队总部等,家乡一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茂林村啊,成为屹立于抗战前线的一个不屈的桥头堡。 银川忆旧之一命的意识。他们身上的军装,汇成一片银灰色的海洋,整个山村洋溢出一种朝气蓬勃、同仇敌忾的氛围。叶挺军长亲自指挥的汀潭和泾县两个战役大获全胜,迫使日寇不敢觊觎我的家乡。在新四军的保卫之下,四方流亡人士来归,村中建有数所中学、工业合作社,并驻有一些沦1940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在抗战中建了大功的新四军,竟遭到数倍于我之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袭击, 军部及其直属部队数千名将士惨遭顽军毒手。周恩来为此愤怒地题了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以后,我的家乡由抗日革命根据地变成了国统区,但是,新四军播下的革命火种是不会熄灭的。凤村(距茂林村5华里)人凤石山,后改名洪林,事变前后在中共皖南特委工作,他奉命留在当地坚持革命斗争。皖南事变后,他和刘奎、马长炎、 尹得光等几个战友在茂林村的南面群山环抱之中拉起了一支小小的革命游击队,在国统区的汪洋大海之中开展孤岛式的斗争, 革命的桥头堡依然在风雨. 中挺立。人传“三条半枪起家”,即是游击队初创时的实况。靠着大山的荫蔽,山民的拥护,游击队迅速由小到大,几年间便发展成为活跃在我家乡南部! 山区的一支革命劲旅,在中共黄山特委的领导下, 纵横驰骋于泾县、旌德、太平三县的广大山区。他们勇武神奇的战斗事迹,从南面大山里随着濂溪潺潺的河水流到了茂林村中, 村民常常互伸出四个指头彼此相示,悄悄传播着游击队惊险动入的斗争故事,四指者,喻新四军也。 这支游击队于1947年秋一度解放了茂林村, 于不足两年之后,配合横渡长江的解放军大部队彻底解放我的家乡。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我的家乡,还以革命思想和爱国精神哺育了当地众多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爱好新文学,阅读进步书籍,创办刊物,著文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为我乡的一代精英。如吴允明、吴劲强于全国解放前即渡江北上参加革命,我的表哥; 潘同寿以小学教员职业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担任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的工作。还有吴逢源、吴文慧、 吴子哲、吴运兴等人,思想也都进步。他们大多数年长于我,和我谊在师友之间,在思想的启蒙和文学的切磋方面对我多有帮助,使我获益匪浅。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