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生命当一场事故发生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334
颗粒名称: 抢救生命当一场事故发生后
分类号: C913
摘要: 4月7日上午10时16吊,抢险的人们急切地为埋在地下的人打开生命的通道。被压者的亲人难以相信这浩大的场面和自己相关,然而这的确是真的。
关键词: 抢救生命 事故

内容

4月7日上午10时16吊,抢险的人们急切地为埋在地下的人打开生命的通道。被压者的亲人难以相信这浩大的场面和自己相关,然而这的确是真的。
  二次坍塌,致使巨大的支撑板似落非落地悬挂在摇摇欲倒的西边耳房.旁,而在它的下方却偏偏能窥见一个被埋者的头和另一个被埋者的手。发现目标,而向目标每接近一寸都意味着新的事故将要发生,真可谓触一发而落千钧。此刻,东边的石堆下人工呼吸到中午12时左右,11名伤员全部送到。约17点5分,一辆 “120”急救车驶入医院,人群中沸腾起来在废墟下埋压长达6个小时与此同时,市一医院领导开始紧急部署,院长王天雍、副院长刘定汉坐镇急救中心协助指挥,与带队赶赴现场的副院长孔昭元、吴自祥随时保持联系,内科、外科、骨科、神经科等相关科室主任的一位民工,竟然还活部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中在中心急救室做好准备工作。在倒塌现场,车刚停稳,医护人员便纷纷下车和刚冲上来的公安人员撬起石板,救出了一名伤员。此时,现场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糊味。坍塌的灰尘还没有散尽……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来去匆匆,有条不紊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一台电梯场事故发生后着。这位民工叫周学奎,安徽籍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诊治,这位民工躺在床上对记者说:“今天是许多人又给了我一次生命。”银川市急救中心在此次抢险救险过程中,显示了强有力的快速、救急能力,院外抢救为赢得生命争取了多次宝贵时间。上午,一位名叫徐振宏的民工被抬上了急救车,在开往中心的途中,医生们便已将民工的呼吸道清理,并从鼻腔中钳出多粒豆大的沙砾,为院内急救扫清了障碍。近10个小时的全力抢救,16名被压者全部救出(其中8人死亡),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沈纳撒承志伍文龙分许 ,“110”电话骤然响起。报警者大声疾呼、重复着:“区体育馆北墙倒塌,有人被埋在下面。”接到险情,市公安局局长张治旗、政委韩胜利、副局长冯天合、交警支队队长王逢安,火速调集警力投入现场进行抢险,同时对事故现场附近的交通进行疏导和维护。正在新市区文萃路参加义务植树的市委书记陈育宁、市长韩有为、副市长项宗西闻讯也迅速赶到出事现场。从西安开会回来的副市长孙彦明,刚下火车还来不及换去那套笔挺的西装就来到了抢险工地。就位的区、市领导立即组成临时抢险指挥小组,市委书记陈育宁、市长韩有为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抢险救险。副市长项宗西负责调遣技术人员及排险所需设备、张治旗局长负责组织人力……安排就绪后,项宗西会同市建委副主任陈银生、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黄民生针对抢险现场,立刻制订排险方案。旋即,铲车、吊车、路灯车、氧割机、钢丝绳均在极短的时间内开运进现场。一场抢救生命的战斗打响了。救援人员拼命地挪掉堆砌成山的砖石。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抢险者的汗滴一颗颗滚落。一切的工作都集中在体育馆北墙处。抢险正酣,并且刚有点眉目,不料,在11点35分又出现第二次坍塌。雪上加霜,叫人心也传来微弱的救命声。纵横交错的水泥板连带着网络状的钢筋,每争取一点间隙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吊车、路灯车,轮番上阵,路灯管理处的工人不畏艰险乘车斗将高处的钢筋拴牢,氧割工人举着气割枪把高处筋脉相连的钢筋割断…… 石板落地击起浓浓的尘埃。
  16点22分,第15名被压者抬出石堆。
  16点56分,东边的幸存者也被抢险者扒出。始终奋战在抢险前沿的项宗西、张治旗、韩胜利、冯天合等领导,在不时地调整着抢险者的方位,以免出现新的不测。抢险的官兵中午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场的领导悬起的心始终在一楼大门敞开,等待应急。
  10时50分,第一名伤员送抵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立即投入紧急抢救。
  11时20分,“120” 急救车又送来一名伤员,他的心电图扫描是一条直线,但医护人员还是给他打强心针、疏通气管、作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市两级党委、政府对事故的关心,体现了广大公安、武警、消防、解放军官兵和所有参加抢险的人们对人民群众深切的热爱,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新时期精神文明的赞歌。
  出一名遇难者。临近中午,市委书记陈育宁又向宁夏军区电话求援,要求增加救援力量,军区王副司令员立即调动300名官兵,风驰电掣赶到抢险现场。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