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印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285
颗粒名称: 古今名印赏析
分类号: I054
摘要: 黄士陵(1850—1908年)字牧甫,号倦叟安徽夥县人。他在青年时期,双亲相继去世,家贫落魄,湖海飘零,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35岁到北京师从金石家吴大澄先生,自此,书艺金石俱有长足的进步。后来他追随吴先生到了广州,得到了一本吴让之晚年印谱爱不释手,于是,心摹手追,刻了上千方印章,形神毕肖,深得吴让之精髓,为其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黄士陵 名印

内容

黄士陵(1850—1908年)字牧甫,号倦叟安徽夥县人。他在青年时期,双亲相继去世,家贫落魄,湖海飘零,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35岁到北京师从金石家吴大澄先生,自此,书艺金石俱有长足的进步。后来他追随吴先生到了广州,得到了一本吴让之晚年印谱爱不释手,于是,心摹手追,刻了上千方印章,形神毕肖,深得吴让之精髓,为其治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士陵学习前人却不为前人所囿,时时常出新意。他能将钟鼎彝器铭文,两汉吉金文字熔为一炉而自成面目。“花好月圆人寿”圆形朱文印。其文字吸取了汉代铜镜铭文。文字做了一个顺时针方向布置,字靠外边,其笔画舒放,内圈笔画收敛。中国篆刻的文字排列,无论印章外形是长是圆,一般的上下左藏门类多有书画、陶瓷、右,还是特殊的回文方式,文字总是正对着你。黄牧甫此印却是迁想妙得、自出机杼,你得拿书转一圈,才能看得明白。印家独具慧眼的寓意手法实在令人折服。“祗雅楼印”为黄先生印作的精品之一。此印刀笔从容流畅、圆劲饱满,充分体现了光洁研美的风格。他在边款的印跋中写道:“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赵益甫(即赵之谦)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他仿汉印,追求印之神采,而不去效法汉印年久斑驳的形态,“细究黄氏用刀,在稳练而光洁的冲刀里,每有添枝加叶般微妙技法的运用。”他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创造出光洁研美,气格古穆、方刚扑茂的风格来。“书远每题年”:此印乃牧甫先生用《张迁裨》碑额篆法。结字雄强遒美浑成大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拟的是汉碑额,印章的风格、气息、线条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典型的黄牧甫自己,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手笔! ”(徐廉:《听天阁读印杂记》自古文人好收藏,收青铜器、折扇、钱币、玉雕等等。黄士陵曾收藏一面东汉青铜古镜。镜背有铭文曰:“朱雀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寿昌,寿致金石如侯王。”当时黄士陵在广州客居李茗柯家。书桌上的此镜被茗柯父亲看到,反复揣募,以为美久胜收。此镜制作精美,且镜背隐处有“李氏作镜” 小字,与李姓暗合。便想将此镜据为己有。李老先生为此事颇下了一番功夫。他安排了一位美貌灵秀的婢女,天天给黄士陵端茶送饭。久而久之,黄士陵对此女顿生爱意,于是此镜就成了一件聘礼,成了李家一件珍藏了。铜镜虽然给人了,却得到了一位夫人。黄先生便刻了一枚“万物过眼皆为我有”的印章,聊以自慰。“万物过眼皆为我有” 的思想对于一位痴迷于收藏的文人来说是何等的超脱呀!印文自然取东汉铜镜文字,字里行间的方方块块的自然组合如同青砖铺街、四角撑满、以方取胜、细心揣摩、其味无穷。黄士陵在广州长居,殆养造就了一批印人。至今羊城、港澳一带追随黄氏印风者仍大有人在。其印灯传焰之功不可没也。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士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