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两种眼光看世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184
颗粒名称: 学会两种眼光看世界
分类号: I0
摘要: 《宁静》写于一次考试的失利,由理科重点班名列第4落至19名。"文不离心,心在则意在”。于是便在周记中写了《齐静》一文。文如其人,亦不尽然。为人、作文其实具有两致性。我不是郁郁寡欢的人,性格开朗,心气高但不孤傲,愿交友然有选择,喜讨论却不偏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

内容

《宁静》写于一次考试的失利,由理科重点班名列第4落至19名。"文不离心,心在则意在”。于是便在周记中写了《齐静》一文。文如其人,亦不尽然。为人、作文其实具有两致性。我不是郁郁寡欢的人,性格开朗,心气高但不孤傲,愿交友然有选择,喜讨论却不偏颇。秀美的校园,博学的老师,良好的学习成绩,品学兼优的同学少年以及温馨幸福的家庭。这一切我都拥有,何以出现逆向反差?源于光怪陆离的现实环境和多滋多味的人生。考试、升学、就业…愈演愈烈的竞争使我们步步为营;因为被倾注了太多希望,于是不得不为它承担未来。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很令我们心苦人累的。于是写作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对情感的宣泄,对真情的追求,对自我的超越,对人生的补充。尤其是在郁闷、烦恼时,便想挥笔,有欲书之快。这种为人与为文的反差,恰恰是某种心理与精神求得暂时平衡的举动。我写《宁静>正是这种境界中的反转,求诸自己,自我倾诉,把少年心事化成文字,方觉人生的丰腴而滋润。化少年心事而为文章,重要的是发现,认识自己。.可怎样才能把那隐匿的很深的情愫挖掘出来呢?又怎样把它酿造得浓艳起来呢?我的年龄不足,学力不逮,情感蕴积也不厚,难于诠释。但我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是用两种眼光来看待世界,即“理科之眼”和“文科之眼”。前者看到的是“真”,要求客观,能透视出现象的本质;后者看到的是“善”和“美”,要求动情,能感受到形象的丰富。如果说语文是追求卓越的先决条件,那么写作是否可看作满足这一条件的口、眼、身、手呢?语言简洁得体,长于表达,文笔自然流畅,善于交际。这些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何不学会用“两种眼光”来看世界呢? (作者:长天庆,女17岁,宁夏银川唐徕中学高三理科学生。作文指导教师:银川唐中语文高级教师章朝阳)[附原文]宁挣是一种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点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又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因为如此,我便于冥冥中喜欢宁静。
  我原本不是一个宁静的人,于是无论成功或失败我都不能好好把握。成功时我骄傲,于是失败;失敗后我颓废,于是更失败。为了成功,我便去寻求一种超然境界一宁静。
  宁静是一种融入,' 是一种与自然相融的境界,彼此相包融 ----我是自然,自然是我。与天地同存,与自然同呼吸,而这又是怎样的不易啊! 静观万物皆自得。把自己从世俗风尘中扔出去!太狂也罢,清高也罢,只需心静。“静”便会“宁”、“宁”便会“散”,“散”便会“聚”。心散则神聚,心静则体宁。这,便是我对宁静的理解。
  (此文刊于《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1996年第2期)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