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084
颗粒名称: “金花”
分类号: K825
摘要: 三朵风韵万千的商业改革的“金花”。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徐鸣凤

内容

凤城三【金花】商海竞风流贺兰山脚下的银川市,盛开着三朵风韵万千的商业改革的“金花”。徐鸣凤:一朵火红的玫瑰宁夏新华百货大楼,各项经济指标已连续12年居全区同行业之首。这家塞上名店的总经理,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徐鸣凤。当地新闻界把她比作是银川市商业花园中“一朵火红的玫瑰”。谈起创业,徐鸣凤的见地颇深,“企业像人一样要有个性,有了个性企业就能占领市场。”新华百货商店的“个性”,就是坚持走“先取人心后取市场”之路。为提高服务质量,新华百货商店聘请社会监督员,推行“总经理名片服务”,设立意见箱和举报、投祈电话,还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开展“悬赏捉假”、“退的是货、留的是客”等活动,在商品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即由商店领导班子组成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由值班主任组成的质量管理办公室、由各商品部经理落实质量管理的制度。同时,营业员如发现商品缺乏“三证”,有权拒绝商品上柜台。正因为时时处处对消费者负责,自1984年以来,新华百货商店多次被评为“全国计量标准先进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并成为我国商业企业首批“质量与信誉承诺”暨“星级信誉单位”之一。朱凤玲:沙枣勃勃显生机有人说银川百货大楼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沙枣树”,春来花香怡人,秋去果实累累。近年来,这家商场职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职工们说,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好经理朱凤玲同志。八十年代初,银川市的商业中心开始东移至新华街,昔日红火的银川百货大楼顾客日渐稀少。朱凤玲受命于“危难”之中,ー上任就雷厉风行地迈出四大步:分权管理,放开经营;变二级核算、二级管理为三级核算和三级管理;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以工作标准、岗位职责、质量责任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使银川百货大楼经济效益连年上台阶,十年实现利润2202万元,人均劳动效率居全区之首,并成为宁夏唯一获“全国执行物价计量法规”优秀商店和最佳商店殊荣的商业企业。企业兴旺了,但朱凤玲仍是一棵“沙枣树”。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拉货的车一到,朱凤玲穿上蓝大褂就往外跑,和大家一道,见包扛包,见箱搬箱。有位熟人对她说:“什么年代了,总经理还去搬货。”朱凤玲回答说:“不管什么年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戴志青:小荷才露尖尖角新华购物中心总经理戴志青,戴一副近视眼镜,显得文文静静。可外秀内刚的她,执掌新华购物中心的帅印,开业当年就使销售额超过一亿元。1994年新华购物中心开业之时,如何为这个新生儿树立起一个良好形象,是戴志青面对的头等难题。她发动商场职工献计献策,夜以继日地翻阅了250多份建议书。同时,组织人马分头奔赴全国各地,与国内500多个厂家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开拓了商品货源。目前,新华购物,中心已有十大类三万余种商品。1戴志青还有杰作:一楼大厅设有“温馨茶座”,为购物者提供购物休闲ー体化服务;四楼设免费读书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杂志和报刊,供顾客随意翻看;行动不便或有急事脱不开身的顾客,可以拨通专用电话,哪怕是一支小小的牙膏,商场营业员也会微笑着送到他们手中。一流的商品,一流的服务,引得顾客盈门。新华购物中心虽然是一家新企业,但每天有10万人以上的客流量,成了名符其实的“塞上第一店”。去年,新华购物中心实现含税销售额1.66亿元比1995年增长47.6%。戴志青也获得了“银川市首届十佳巾帼”的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鸣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