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涩的感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3032
颗粒名称: 酸涩的感悟
分类号: I04
摘要: 《银川晚报》星期天刊三版刊登的小说《扶贫》。令人读时集气塞胸,读完一时难表心中感悟。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概论

内容

《银川晚报》星期天刊三版刊登的小说《扶贫》。令人读时集气塞胸,读完一时难表心中感悟。
  不知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是否在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人们在阅读时已多多少少地遵循了这一思路去理解去感悟了。像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扶贫方式,在目前全国性的扶贫攻坚战中,有些地方仍在继续演绎下去。观寮身边的一些事,翻翻手头的报刊,扶贫形式主义、假扶贫、名为扶贫实为撞官门、铺仕路的闹剧时有发生,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扶贫结果也就掺人水分、打了折扣。好在时下还没有重演出昔日“放卫星”、“假大空”的那一幕。这种现象,实使投人扶贫和期盼扶贫的人们感到齿寒。应该指出,像小说中所叙那样,生活中确有一些人在扶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投人了一定的精力,但终因其工作宗旨、出发点之谬差而使扶贫结果失之千里。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时代焦点,把人们对扶贫中的形式主义的愤懑之情融于情节之中,隐于字面背后。读了,有人畅快淋漓,有人芒刺在背。
  由小说我们看到,扶贫工作的确要加大资金投人、政策扶持,但同时也应尤为注重思想扶贫,可思想扶贫,最突出的重点还是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扶贫,以及思想模式、工作方法的端正,如有些“走读干部",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拍胸脯、检查落实时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小说中有一情节是与一个十岁左右放羊娃的对话:“放羊干什么? -挣钱--讨老婆--生娃--放羊--"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否在影射着某些扶贫干部的“扶贫 --得政绩--升官-再扶贫--升大官"的思想套路。照这样下去,中国还有5000多万的贫苦人口,倒是给有些干部的仕途之路创造了“扶贫”的机会。看来有人是乐于此道了,小说中的小胡在云安之行后,不就又“郑重其事地申请到西藏锻炼”去吗?说到底,他们若真能取得“政绩"铺平了仕路,倒也捎带给贫困的人们带来福音,怕就怕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巨款抛出而毫无动静,还弄得社会哗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转载,自已臭尻子纷呈迭出。“几成过街老鼠"。最终倒霉的仍是贫困的人们。
  派干部、选干部下去扶贫,带去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新的活力,这不失为是扶贫攻坚战中一条很得力的举措。现在中央反复强调要在本世纪消灭贫困,决不把贫困带到下一世纪"看来选派干部下乡扶贫应继续坚持下去。但就在这一“选”上,恳请决策者们着实要多作些权衡,要选那些能踏踏实实,立志为贫困人们尽瘁的干部们,最终让人们脱离贫困,就是以此政绩来提拔重用他们,则也是国之幸、民之幸。切莫再“选”那些抱着为仕途铺金洒银思想的官们、僚们,到下面去弄派头、耍噱头,糊弄百姓。国家已折腾不起,百姓也折腾不起。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贵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