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画家沈德志作品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854
颗粒名称: 著名国画家沈德志作品赏析
分类号: J203
摘要: 巍然耸立的高山壮阔苍茫,盘垣蜿蜓的群峰层层远去,抽枝吐叶中的初春之树横无际涯,曲折的河水清冷宁静,浑然悠悠的白云更显得氤氲迷蒙 …这就是著名画家沈德志先生的近期创作。
关键词: 艺术工作者 绘画

内容

巍然耸立的高山壮阔苍茫,盘垣蜿蜓的群峰层层远去,抽枝吐叶中的初春之树横无际涯,曲折的河水清冷宁静,浑然悠悠的白云更显得氤氲迷蒙 …这就是著名画家沈德志先生近期创作的长约米、高近米的五联屏宏篇巨制《二龙河初春系列图》,这幅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的巨幅佳作,一经展出,便令行家和观者发出由衷地赞叹。画家不仅在作品中把大自然的神韵艺术地表现出来,创造出浑然天成的气韵风姿,而且从审美的层次上,独具新意地展示了塞上山川雄浑博大的情态美及个性鲜明的神采美。
  原籍山东的沈德志先生,在宁京生活了三十多个春秋。他深爱这片黄十地二十多年来披春风秋雨,冒酷暑寒冬。体察写生,身体力行。他对宁项山川,情有独钟,以赤子的情怀,如火的热情,执著的追求,先后创作出《耕山》(寨晖)(运粮)《塞上秋)等众多寒上特色浓郁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较强的梦术个性,体现出案上高原浑厚、磅础的气势宏居深邃的意境与丰厚的人文内涵,在国际、国内高层次的展览中,屡屡获得金奖、等奖等,从而使他名传海内外,为画坛所瞩目。他独创的用鞭皱枝法更被画坛同行称道。按照惯例,沈先生近三十年艰苦探索和追求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形成的梦术风格理应延续下去;然而沈先生并没有一味地重复自己,在逆境中跋涉前进、求新、求变,在否定一肯定中探索。他这种艺术上的迫求,融注在从单幅创作向系列巨幅发展的过程中。九十年代初期沈德志先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塞紫系列图》在甩鞭皴的基础上强化了干点皴手法,运用丰富的紫色调,较好地体现出深秋的塞上山川那种苍苍茫茫、拙中寓秀的特色。这与他在八十年代中期《耕山图》的淋漓泼墨所追求的墨、色、水、力四者结合产生的韵律感和力度感相比较,拉开了不少距离。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其代表作 《二龙河冬雪系列》则以不构线,仅保留宣纸的原白,传神地表现了冬季的二龙河白雪皑皑、静中有动的勃勃生机。如果说“塞紫”以干裂秋风的干点皴取胜而“冬雪”则以润如春雨的没骨留白令人叫绝,在他参加全国八届美展的《古土新装》巨幅画作中,成功地探索出了长皴、短皴、点皴相结合,外加茶叶原色层层渲染,出色地表现了塞上粗旷、雄浑、原始的古村'美感和历史沧桑感。
  很显然,这幅作品中,画家在绘画语言的技法探求上又有了新的深化和转变。仅以上几幅代表作,就不难看出沈先生在艺术手法和表现特色上,不断求新求变的胆识和魄力,且在创作生涯中始终未停息。他用四个多月创作完成的《二龙河之春系列图》一改从前的画风、采用了宏观的博大气势和微观的精道细致相结合越院体画法、用清新的淡墨、兼エ煖写,具有现代意识的披麻、雨点二皴的运用,淡墨的积染,不仅避免了轻飘之"和弊反而显出清晰的层次感、厚重感占有较大篇幅的树木,运用双勾和没骨画法,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深厚的功力和匠心独在设色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用滕黄加淡墨的假金色,同时借鉴西洋绘画中色和光的对比来渲染山石,表现出层次间的冷暖、明暗变化。在画面树木的用色上,运昭工笔花鸟的渲染方法,使树头呈现出富有变化的淡紫色"让树干留白。这样,假金、淡紫、白、淡墨交错渲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色调,既有和谐的相互对比,又辉映成趣,产生出耐人寻味的清雅美感。画家在探索中所形成的独有的笔墨样式和艺术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再次得到了升华,和同时期创作的《塞上秋云》、《月圆图》、《塞上秋场》等作品,其主题及美学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着力表现塞上山川之美,山区农家生活之安详,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大伟
责任者
沈德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