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吐露心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776
颗粒名称: 坦诚吐露心迹
分类号: I04
摘要: 在与国学热交相呼应的国学大师传记热中,漓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梁漱溟自述〉尤为令人瞩目。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理论

内容

在与国学热交相呼应的国学大师传记热中,漓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梁漱溟自述〉尤为令人瞩目。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显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影响力。虽是“自述性”著作,但比之已问世的关于先生的传记作品更真实,更可靠,更具可读性。正如梁漱溟之哲嗣梁培宽先生在该书增订本编后记中所言,关于先父的传记作品,“多数作者的写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但也有个别作者草率从事,因此写出的传记实在令人遗憾;遗憾之处就在记述的传主经历与事实多有舛误不合。现在出版此书的增订版,向读者提供一本在阅读其他传记作品时可以参阅的读物”,“从而获得较为符合实际的了解。”梁漱溟作为中国现当代史上极具争议、功过毁誉不一的人物,在他的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命途多舛,充满了矛盾性和悲剧性又富于传奇色彩。众所周知,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连绵不断,历史一方面是传统的儒家精神文化制度由内核到外表的解体,逐渐走向溃败的过程;另一方面,却又是一个寻求新的精神理想,寻求民族复兴道路的充满流血牺牲的斗争过程。各类风云人物无不在这历史的双向运动中扮演角色,梁漱溟自不能例外。然而,他又每每逆流而动,面对儒家传统精神文化的衰败而高举“新儒学”的旗帜,在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孤身独行,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必然性冲突中完成其人生悲剧,其间又体现着悲壮与崇高。他说他从来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他“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剌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一番心,寻个明白。” “我生而为中国人,恰逢到近数十年中国问题极端严重之秋,其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的。我的家庭环境和最挨近的社会环境,都使我从幼小时便知注意这问题。”梁先生在1949年曾写道:“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实践。 特别是为了中国问题,出路所指,赴之恐后,一生劳攘,亦可概见。”从这些话中,我们完全可以体悟到先生之真诚、热情与苦苦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从这部“自述”著作中的纵横洒脱,足可见出他的生命意志和人生境界。
  梁漱溟的一生,为寻求民族复兴,寻求民族的精神理想而风尘仆仆,甚至忍辱负重、孤身独行亦在所不辞。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面,梁漱溟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婚姻、家庭,与我们一样在生命中时时受着种种人生问题的困扰,在心灵深处同样隐含着生命情感欲求。梁漱溟在《自述》中多处说到自己是“问题中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出于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思考,心灵更是时时陷入矛盾苦闷之中几乎不能自拔。他在20岁时,曾有过两次自杀行为,在29岁前一心向佛,决意出家。对此,梁漱溟日后曾作过追述:“身则天然有男女之欲,但我既蓄出家为僧,不许可婚娶,只有自己抑制遏止其欲念。自己精神上就这样时时在矛盾斗争之中。”当他最终受“东崖语录”启发而顿悟,放弃出家之念,即于是年“冬十一月尾结婚”。对这次婚姻,十多年后梁先生亦曾有如此描述:“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正因为如此,“使我可以多一些时间思索,多一些时间工作。” 从中明显传达出梁先生内心情感的痛苦与渴求,同时也可见其情感生活并非孤立地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中,而是与之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对之产生影响。艺术形象的生命构成总是与文化构成相对应。 形象个体深层的心灵痛苦、情感需求与生命需求,标志着形象的生命性存在;而内心世界的痛苦、需求又必然地与外部行为性格有着深刻的联系并对之产生影响,因而也昭示着形象的社会性存在。在梁先生的这部“自述”作品中,先生既没有回避复杂的历史问题,也不对之作过多的纠缠,而是坦诚吐露心迹,总结人生经验,使我们看到了先生的人品性格及其追求的精神。应该说,这部作品使我们获得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支点。 我们亦由此得以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向梁漱溟接近。我们面对梁漱溟坎坷的一生,嗟叹其命途,赞赏其人品,敬仰其精神,在向梁漱溟形象的不断接近中,还应该继续向其心灵纵深处挺进。当然,这需要对其作品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后才会有所体悟。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荆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