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日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742
颗粒名称: 儿时的日记
分类号: I266.5
摘要: 看过一些弄文学的先生、女士们的传记,小时候多是天才,未上学时就很特别,上了学一定是优等生,自己便很惭愧。我小时候不仅笨,而且没有一点文学细胞,课程里最怕的就是作文和日记。作文还好点,出了题,老师还启发、讲解,而且最多也就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而日记则要天夭记。老师说,写日记是一种锻炼,将来可以把作文写得好点。所以,记日记也可以叫“准作文”。
关键词: 写作 日记

内容

看过一些弄文学的先生、女士们的传记,小时候多是天才,未上学时就很特别,上了学一定是优等生,自己便很惭愧。我小时候不仅笨,而且没有一点文学细胞,课程里最怕的就是作文和日记。作文还好点,出了题,老师还启发、讲解,而且最多也就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而日记则要天夭记。老师说,写日记是一种锻炼,将来可以把作文写得好点。所以,记日记也可以叫“准作文”。
  我怕作文,也怕“准作文”。我是至今也不相信写日记会给作文打基础的理论,当年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负担。每夭写完年月日、星期几、天气阴晴,下面就是:“今天,我吃过早饭,就去上学了。 ”现在看起来,这句话倒也是个不错的开头, 下面可以做出许多文章来,但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吧,这不是一篇文章的开头,而是“正文”,很多时候,它就是“全文”,是“一篇”日记。和人说笑把它叫“一篇”,倒也还有几分幽默,但正经要算日记,却无论如何幽默不起来。那“一篇”是硬着头皮挤出来的,并且要硬着头皮把本子交给老师看,再咬着牙听老师训。 想起来,我那时也真够老师头痛的,无论怎么训,除了年月日的改变外,那模式怎么也改变不过来。顶多,就是在“上学了”后面,再加一句:“路上,我碰见了一条狗。”乡村小学,想碰见汽车还没有,只能碰见狗。要变花样,就是狗的大小肥瘦颜色,今天碰见一条大的,明天就碰见小的,后天碰见黑的,大后天就碰见白的。真碰见了吗?没有, 大部分是胡编的,不胡编就显不出变化,不变化老师就要骂。写日记真锻炼出了写作水平吗?没有,只锻炼了脸皮。老师再骂,也不往心里去了,仅偷偷地乐,因为到后来,我发现老师的骂词也翻不出新花样,和我的日记一样苍白,大家彼此彼此。 现在回想,那时写不出,主要原因是笨,次要原因可以找三条:一是读的范本太少,二是太信老师的话,把日记真就当了 “准作文”,三是找错了 “隐形读者” 范。 本太少”,是没法子的事,说“太少”,是争面子的话,其实,全村人像看大戏一样看一位老师在操场上骑自行车的乡村小学,除了会“大羊大,小羊小,跳的跳,跑的跑”的语文课本外,课外读物是一本也没有,除非有不学而知的天才,否则,恐怕连做梦都是简单的。
  “准作文”的理论足见老师对学生期望值之高,恨不能让他的弟子个个都成为大文豪,却不知这理论一下就把日记的生气扼杀了。“日记”是什么,我不知道它的原始定义,但从字面上看, “日记”绝不应等同于作文。一 “作文”,就太严肃,太严重,对于还在念“大羊大,小羊小”的孩子,这要求太高,限制太死,不要说培养文豪,纵有一点文豪的苗头,怕也要给卡死了。
  “隐形读者”是什么,当年我自然不知道,但:这不妨碍运用,就像孩子不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只要会吃,那些过程自然会完成一样。作文的“隐形读者”面儿一般都较宽,可以是某一类人,也可以是人类全体。日记则相对要窄一些,有时窄到只为自己一个入看,那便不能叫作文。然而当年老师没有讲,我自己也不知道, 只把“隐形读者”定位在批改日记的老师身上。 拿起笔,只想着如何能过老师这一关,是以笔未动,路子已经走错,哪里还写得出好东西。
  现在我已是满头白发的人,有时也写点东西,便有人想考校出我的儿时,这样照直说出来,好像是“衔手指、出屁股”的童照,光彩是不光彩,但对于和我儿时一样不出类拔萃的少年,或许可以宽一点心,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必计较是否天才。
  南台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