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石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710
颗粒名称: 彬县石窟
分类号: F592.99
摘要: 踏着初冬的菲雪,我们来到彬县大佛寺石窟。 因天气较冷,游人稀少, 石窟的门前除有几个卖香烛的小贩外,再见不到游人的车辆了。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这里离西安仅有120公里,坐南面北,建在半山的崖壁上。西安通往兰州的国道,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就在眼底。站在石窟崖上,北望视野辽阔, 是片一望无际的沃野。具有典型高原风貌的村庄, 布在沃野上,星星簇簇; 一条银带般的泾河在川道里流淌。……
关键词: 旅游 石窟

内容

踏着初冬的菲雪,我们来到彬县大佛寺石窟。 因天气较冷,游人稀少, 石窟的门前除有几个卖香烛的小贩外,再见不到游人的车辆了。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这里离西安仅有120公里,坐南面北,建在半山的崖壁上。西安通往兰州的国道,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就在眼底。站在石窟崖上,北望视野辽阔, 是片一望无际的沃野。具有典型高原风貌的村庄, 布在沃野上,星星簇簇; 一条银带般的泾河在川道里流淌。公路上车辆来往,距窟门仅只数米。 大佛寺石窟,旧名庆寿寺,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唐建国初年,秦王李世民西征薛举,两军交锋于此,世民取胜,为悼念死难将士,便在豳州(今彬县)修建应福寺,就是大佛寺石窟。大佛寺石窟规模较大,又建于丝绸之路的路边,西出长安东段北道的第一站,现存窟龛就有116所,造像约1500余尊。大佛寺石窟曾经有过它的繁华,由于这里的交通方便,民风淳朴,地理优越,石窟崖下的那片空地,历史上一定是生意兴隆,香火缭绕,善男信女集聚的热闹之地。 彬县石窟被称作大佛寺,其中大佛洞是一所主要窟洞,也是中国大陆保存唐太宗时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所窟洞。窟的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达30米左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小佛无数,大佛居中而坐,肩宽体厚,高约24米。大佛发式螺髻形,面方,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莲台,肌肉丰满,相貌端严,全身姿态自然。佛洞保存了华丽的背光雕刻,大佛的头部周围,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在边缘围绕。大佛洞的正壁、西壁和前壁,刻有、 七十八所大小不等的造像龛和一些排列密集的千佛龛。 从大佛洞西侧,沿石梯拾级而上,经一小n,进入“罗汉洞”窟群。这里有四个面北排列的小石窟°此洞未能按期完成,西起第三窟,石壁上浮雕经变故事六十余幅,其余三窟均有立体石雕佛及菩萨造像数尊至十数尊不等。造型优美,画像生动。由罗汉洞向东走百米,绕过“明镜台”, 至“千佛洞”窟群。这里是三个石窟,除有少数石刻的立体菩萨和佛的造像外,其余都为刻在壁间的浮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两洞是中心柱窟,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心柱窟,就是在窟内地面的中心,树一座通顶方形塔柱,象征佛塔,僧侣可绕塔柱膜拜。这种塔柱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代流行,到了唐代极少见到, 是研究柱窟发展史的实物资料。过大佛寺门前,依山崖西行,于石崖之上,也有不少佛龛和摩崖造像, 数量可观,但大多风化。千佛洞保存造像175所,大部分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造像保留了唐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格。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体态,是大唐帝国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 千佛洞中还保存了与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龛,集人体的写体美与夸张美于一体的雕刻艺术.是武则天时期的代表作。 武则天时,又补刻造像35所。罗汉洞则保留了一大批唐玄宗、唐代宗的雕刻,这对我们研究盛、 中、晚唐各个时期的佛教石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佛寺保存有唐代僧人起居用的僧房窟,为数不少,约九十所以上,系统地凿在大佛寺的东崖, 展现了我国古代僧侣崖中佛寺生活的景观。大佛寺中还保存有碑刻题记二百余条,其文献价值很大, 也是极为精湛的书法艺术作品。从雕刻的价值来说,日本的佛教艺术专家们,在这里找到了奈良与平安时代佛像雕刻的艺术渊源。大佛寺的全盛时期已过去了一千多年,一部分还能较好地保存下来,让今人一览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真实风貌,是我们后人的幸运。大佛寺石窟的建造,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在建筑艺术上也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