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吴让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635
颗粒名称: 十四•吴让之
分类号: TS951.3+4
摘要: 吴让之(1799〜1870)字熙载,江苏仪征人, 邓石如的后继者中, 影响最大,造诣最深的要算吴让之了。吴昌硕常说:“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篆刻艺术的特色,是圆美流转,婀娜多姿。他一生勤奋好学,除书法善作四体书外,还精于治印,平生刻印大约在一万方以上。他的用刀功夫更是众口皆碑的。“他神奇地调动了刀背部分的作用。刃、角、背的三向并施,一如用笔的八面出锋。使其所镌刻的线条,无论是朱白,粗细之笔……
关键词: 吴让之 名印

内容

吴让之(1799〜1870)字熙载,江苏仪征人, 邓石如的后继者中, 影响最大,造诣最深的要算吴让之了。吴昌硕常说:“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篆刻艺术的特色,是圆美流转,婀娜多姿。他一生勤奋好学,除书法善作四体书外,还精于治印,平生刻印大约在一万方以上。他的用刀功夫更是众口皆碑的。“他神奇地调动了刀背部分的作用。刃、角、背的三向并施,一如用笔的八面出锋。使其所镌刻的线条,无论是朱白,粗细之笔,皆能赋予刀的韵律,刀的生命。刀下的线条,元气淋漓,本身就具备了可圈可点的审美价值。”(韩天衡《明清刀说〉)“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是吴氏印章中的精品之一O此印印文充分体现了吴氏篆书与金石结合的线条美。印文线条有一种流动感,其秀丽清逸,风流极致,真恰似行云流水一般° “姚”椭圆形小印。篆书的起承转合表达得韵味十足。搞书法的人,常常提到精美的书法线条如“折钗股”、“屋漏痕”。什么是“屋漏痕”?请看“姚”印的中二撇。吴让之的这二笔可谓神来之笔,将书法美与刀法美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此印犹如敦煌壁画上的优雅的舞姿,给入以微妙,流动的美感。 吴让之在泰州时,住在一个庙宇的厢房里。每年过年前夕,总要写上春联贴在门口,由于吴氏的书法极佳,深受大家的喜爱。每年大年初一,春联每每不翼而飞,被雅贼顺手牵羊而去。有一年,其对联为:“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 °原吴先生孤身一人在泰州,有家不能团聚,却常常要为柴火油盐而奔走。 心境颇为颓伤。(此故事摘自刘江《印人轶事》“画梅乞米”那是吴先生在泰州生活的写照。
  (吴氏晚年喜欢画几笔写意花卉。)此印章法布局颇为用心、,四字笔画穿插揖让得体,左右高低,参差俯仰,将四字联成一体。
  其中“乞”字写刻得极为生动,好似山涧清泉,流动萦回,曲折蜿蜒。此印“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似有仙气。”(清人周星莲语)吴让之晚年的运刀, 如行云流水,更入化境。 他的边款常用行草,一如书法,信手落刀,别开生面。
  “吴熙载印”,此印为吴氏代表作之一。印章的章法听其自然,笔画密的占地大,笔画少的占地小, 成犄角之势,取对称之形。此印以偏锋冲刀,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线条饱满、圆润、立体感强。从汉印出而又不似汉印,气象骏迈, 质而不滞。他的这种娴熟的刀法,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光彩照人。 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有初视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方薰所谈,符合艺术欣赏的事实。画史上曾记载关于唐代画家阎立本欣赏梁朝大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阎初观张画,印象十分平淡,认为张徒有虚名。第二天去看,便发现了作品的妙蕴,以至最后竟然“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此事见《图画见闻志》卷五)吴让之篆刻之精品, 是很耐看的。愈看愈美,读者若不信笔者所言,请你也如阎立本,今日观了,明日再观,恐怕最后也要“坐卧观之”,手不释卷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