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634
颗粒名称: 江南第一村
分类号: I0
摘要: 我和我的家乡— 安徽泾县茂林村---- 之间,不仅横亘着数千公里的辽阔空间,还隔着半个世纪的迢长岁月。尽管云山万重,年华流逝, 家山的影子却时时在我的心湖里浮现。梦里家园,该和现实中的江南那个多花的山村一样美丽吧?茂林村位于黄山之北约百里之遥,居长江支流青弋江的上游。四周环山, 终年青翠。春天,杜鹃遍山;秋季,桂子飘香。濂溪与古溪两条明澈的山泉由南向北,傍村的东西两边流过。沿濂溪而伸的是一道鹅卵石……
关键词: 茂林村 文化渊源

内容

我和我的家乡— 安徽泾县茂林村---- 之间,不仅横亘着数千公里的辽阔空间,还隔着半个世纪的迢长岁月。尽管云山万重,年华流逝, 家山的影子却时时在我的心湖里浮现。梦里家园,该和现实中的江南那个多花的山村一样美丽吧?茂林村位于黄山之北约百里之遥,居长江支流青弋江的上游。四周环山, 终年青翠。春天,杜鹃遍山;秋季,桂子飘香。濂溪与古溪两条明澈的山泉由南向北,傍村的东西两边流过。沿濂溪而伸的是一道鹅卵石铺的河堤,名叫新埂,长十余里, 它使我常常想起唐人韦庄的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古溪西岸的西山之麓,有一处娑罗园,园因其中植有两株高大的娑罗树而名。它即为红豆树,间年结出鲜红可爱、情系相思的娑罗子即红豆来,引得文人吟诗作赋,情入魂牵梦绕。 也许是山水之灵秀往往钟情于人吧,村中自来文风颇炽。外地人进村,首先看到的是村口树立的14座“贞节”之类的石牌坊,接着据说只听到3种声音: 男人读书声、妇女摇动纺车声、婴儿啼哭声。这自然是一种“美化“,掩盖了冷酷的阶级关系和炎凉的世态,表现出了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一种乡村文化形态。
  “学而优则仕”,是旧时代读书人唯一的终南之径。明、清两朝,茂林村就出了举人119人,进士 19人;其中有不少人做了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 道台等一二品至四五品的大员。他们在村中盖起了数不清的深宅大院,诸如光禄大夫第、郡伯第、中宪第、司马第之属,以示门宦之显赫°这些府第一般都是白色大理石或仿大理石门框,同质石镶门楣,_上面威严地镌刻府第的名称。青花砖墙别具一格,灰色砖面上布有随意组成的青色花纹,竖砌成墙,仿佛是立在面前的描花屏障。这种花砖烧制技术据云为吾乡独具,惜现已失传。因之,村中现在硕果仅存的几座基本上尚算完整的老屋,也就具有古建筑的意义而亟待保护了。 这些府第,进得大门往往是下堂或小院,转一个弯,便是硕大的敞厅或堂屋,为举行祭祀、婚丧仪式、宴会等典礼的场所。两边为正房,一律是雕花门窗、木制地板。正房前面有一个很大的起坐间,俗称“房门前”,设有天井以通空气与光线。正房对面是厨房。再向两边延伸,或在敞厅(堂屋)后面,即为花园,后来大都逐渐演变为菜园了。此外,还有横屋、 书房、厢房、套房之类,那就各有格局、互不相同To家乡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著名作家吴组缃、书法艺术大师吴玉如、哲学家吴则虞均系茂林人氏。在当代,籍隶茂林的教授、研究员、作家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数十入之多,众文星聚于一山村,可以说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了。 除了读书做官,经商也是茂林村的一个传统,坐商(开店)、行商(跑单帮)都有。境况比较贫寒人家的子弟,常常十几岁就被送到商店去学徒,名之曰: “学乖”,3年出师,便为伙计。其中一小部分人慢慢升成“管事的”(经理);有的发迹当了老板。邻近的县如南陵、宣城、宁国,以至芜湖、南京等都市都有茂林村人开的店铺。有的由官而商,或者亦官亦商。至于官僚和地主更是合二而一了。例如清末曾任山东巡抚的茂林人吴廷斌,就是拥有6000亩良田的大地主。他还捐过800亩田在村中办了一所学校,即现在的茂林小学前身。 茂林是一个很大的村庄,我记事的时候,就有数千户人家,上万人口。本地籍人绝大多数为吴姓,自宋朝繁衍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聚族而居,生生不息。抗日战争时期,因各种条件凑合,一时全村竟发展到3万余人。 由于茂林村有如此的规模、人口和上述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以,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曾称赞它为“江南第一村”,倒也名实两符,和当代的“江南第一村”江苏省的华西村前后辉映,分别为各自社会形态的产儿。 茂林历来就有一条长可及里的街道,因之,它既是村庄,也是集镇。最近,欣闻它已跨进全国500个著名小城镇的行列;我虽远在数千里外,也为古老的山村重新焕发青春、展现新生面而喜悦、而雀跃。因为它是我的故乡,它的文化渊源,深深地渗透在我的性格、血液和细胞里,这种联系是时空的间距所不能隔断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