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査结果引申出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541
颗粒名称: 从调査结果引申出的
分类号: DF414
摘要: 随着“3.15”的来临,打假、维护消费者权益又成为热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3年后、银川人在这个问题上—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内容

这份调查结果给记者的首要印象是,银川人对打假较为淡漠,对假冒伪劣商品较为宽容。另一个数字则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去年一年,银川市消费者协会受理群众投诉仅780余件,对于拥有40多万城市人口的银川市来讲,这个数字显然偏小。究其原因,消费者对自身权益了解不够是最主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已有3个年头,3年里,这部与12亿中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在这座城市并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银川市民知者寥寥,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介在此问题上宣传欠缺也由此可见一斑。在调査访问过程中,相当多的人认为消费者协会在解决消费者投诉时,时间较长且需多次交涉,“费时,麻烦”,这使许多人对投诉抱不信任态度,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位女护士在接受记者调査采访时称,她买的一套家具用了不久即起皮,她找商家,商家让找消协,消协要求其去质检部门检验,质检部门说检验费太贵,还是直接找销售者协商好……如此推来推去,这套家具还摆放在家里,所以在填写“对制止假冒伪劣商品提出建议”时,她认为“提什么建议也没有用”,“费时”、“麻烦”这种印象使许多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由忍耐而至淡漠。
  “严打”、“重罚”是消费者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及其他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的共同心声。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有专门规定,但是,去年发生在小吃街的新时代电器商店和今年发生在同一条街上的兴达电器门市部打人事件最终未有明确结果,使很多消费者有理由认为,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