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印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393
颗粒名称: 古今名印赏析
分类号: I06
摘要: 邓石如(1743—1805年)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中国历代书家,无论晋之“二王”,唐之“褚、欧、颜、柳”,宋之“苏、黄、米、蔡”,无一不是朝廷命官,邓石如却是我国书法史上突出的一个终生与官无缘的“布衣”。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文学欣赏

内容

邓石如(1743—1805年) 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中国历代书家,无论晋之“二王”,唐之“褚、 欧、颜、柳”,宋之“苏、 黄、米、蔡”,无一不是朝廷命官,邓石如却是我国书法史上突出的一个终生与官无缘的“布衣”。 清代,由于康熙、乾障的提倡,极力推崇董其昌、 赵孟兆页的书风,字要写得乌、光、方、正”,作为开科取士的基本要求。于是全国上行下效,千篇一律,一股“柔媚甜俗”的书风(即馆阁体)席卷全国。 邓石如以改革者的姿态,同这一时尚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与此同时,汉碑志岀土甚多,邓石如适逢其时,因此开拓了视野。“篆法以圆劲胜,戛戛独造,无几微践人履迹。后人谓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在皖宗实为奇品”(邓散木《篆刻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 兼收并蓄,故被誉为:“四体书具为国朝第一。”主张 “书印相参”,以篆刻充分反映书法美,便是他最显赫的功绩。
  邓石如的朱文作品,最能体现他的书法美,代表作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为中国篆刻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重镇,神采奕奕,被人们视为珍宝。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这是邓石如的治印名言。印面八字分两行,右边 “流有声”三字,故意繁其笔画挤得缜密无隙:左边 “岸千尺”三字,存心简其笔画制造出疏朗的空间。 “四角压妥,大局已定,这样中间扩大虚实的冲突,虽然冲突强烈,却无损于全印的和谐协调,相反越能增添其险入稳出,绝处生还的艺术神韵。”(韩天衡:《秦汉称绚灿,明清亦妍丽》邓先生对此印视为平生得意之作。他在此印的边款中写道:“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杯,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烘炉,顷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图,恍如见苏髯先生泣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 ”艺术是离不开灵感的,当大自然美妙无比的风光在艺术家的心灵中发生撞击时,那么伟大的艺术品即将诞生了。 邓石如一生好旅游,浪迹江湖,足迹遍布吴楚大约四十年,占去他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二。他说:“我以山川浩然之气融于笔端腕底。” “山中白云”,印文从元朱脱出,笔画委婉通达,气息文雅。“云”字从简而避繁,以求同其它三字相协调。 “白云”二字以六书象形之法再现了山中白云袅袅飘来, 不绝如缕之感。假如他没有登涉匡庐、黄山、岱顶,身旁白云飘浮之体会,是很难达此意境的。 “古欢”又是一个“印从书出”、“大蔬大密”的代表作。此印乍一观,一老年携一青年,好似二人在开怀大笑,你看“欢字”,二“口”如人之两目,三“撇”有如鱼尾纹,笑得多么开心呀! “古”字上部 “十”撑足边框,笔画坚挺;“欢”字十九画,无一直笔;完全由两根垂线撑起,稳重中寓空灵之妙。 “笔歌墨舞”印充分体现了邓氏治印将刚健与婀娜熔为一炉,章法紧凑、浑然一体是“印从书出”的典型作品。运刀如笔,一表无遗。自邓石如崛起之后,清代印风为之一变。追随邓派之印人如过江之鲫,浙派与徽派自此已成余波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