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314
颗粒名称: 读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
分类号: I0
摘要: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王安忆开始讲故事了。《我爱比尔》便是一部设计精巧的故事,曲折、委婉、有吸引力。
关键词: 王安忆 中篇小说

内容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王安忆开始讲故事了。《我爱比尔》便是一部设计精巧的故事,曲折、委婉、有吸引力。故事发生在上海,中国最市民气和最都市化的城市。自认为很西化、开放的美术学院生阿三在一次画展中偶遇美国外交官比尔,比尔深深迷恋于神秘的中国文化,也迷恋于“特别”的阿三,他们之间有了包括性在内的交往,阿三把这叫“爱情”,而比尔却认为这是两人共同的需要,这段阿三苦心经营的“爱情”故事最终因比尔的离去成为虚幻。此后,已成为小有名气画家的阿三认识了法国画商马丁,纯真的马丁爱上了阿三,阿三把马丁的爱看作希望,可马丁却说“我爱你,但我无法与中国女人一起生活”,不爱阿三的比尔和爱阿兰的马丁都没给阿三一个家,阿三被击倒了,她甚至不能画画,直至沦落到在酒店大堂“专作外国人的生意”,最后,进了劳教所。王安忆像电影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和操纵着这部小说。在看似冷淡地、顺其自然的讲述中,每个情节都是被精心安排的,在每个故事后面,必然又埋伏着另外一个更凄艳的,给人希望,却最终使人绝望的故事,在王安忆的讲述中,我们的眼前似乎挂上了一方银幕,“银幕”上,高潮迭起。我们甚至能发现张艺谋电影的影子,晒满菊花的花架、黑白两色的丝巾,圆顶蚊帐罩着的双人床上,阿三与比尔经营着他们的爱情,这场面与遍地的红高粱又有什么不同?不过,与张艺谋崇尚的热情、奔放不同,王安忆从张爱玲那里拿来了冷色调和阴郁,这种冷色使我们有点心痛,有点怜惜。但是,带来更多震撼的,也是王安忆在冷静中不经意甩给我们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对爱情的态度。小说自阿三去劳教所的路上开头,看着过眼的景物,她想,“其实,一切都是从爱比尔开始的。”阿三确实爱比尔,为了他,她使自己更开放、使自己更反传统,使自己是“更西方的”,但比尔爱得却是她的谦逊和中西合璧式的“特别”,甚至在性上,阿三认为她是为了爱情,而比尔却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快乐和需要,这种矛盾使阿三产生虚幻感,也使阿三在文化的冲突中进退两难,终于,文化的隔阂使阿三在比尔离去后,内心受了重伤。阿三在骨子里是传统的,与每一个外国人结束关系后,她似乎很潇洒,但在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的却是有一个外国人能给她带来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就是家。这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附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王安忆在冷静的诉说中处处表达着中西文化的差别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这其中包括阿三和一些外国人对画的理解,美国人喜爱的画作是有着西方意味的,本质上很中国的作品,而中国人却极力摆脱传统,有时候,这种矛盾难以融合。王安忆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倡导对中国自身文化的珍视上,她把阿三设置成一个悲剧人物,悲剧的根源被设计为对西方精神、文化的迷恋、崇拜和过分追求,文章的最后,王安忆写道,阿三逃出了劳教所,在她栖身的一个麦草垛里,阿三发现了一个带血的处女蛋,“她将鸡蛋握在手心,埋头哭了”,她为什么哭?王安忆落笔后肯定笑了,因为她把这个结局设计得完美极了,她让阿三找到了自己堕落的根源,也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了读者,那就是——珍视传统。' “电影”散场了,但肯定是让人流连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莉
责任者
王安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