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10002310
颗粒名称: 思雨
分类号: I04
摘要: 沾了“文人”的光,雨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润物了。
关键词: 文学写作学 文艺创作

内容

沾了“文人”的光,雨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润物了。雨变得无形无体,以一种声音呼唤在人们心灵之中,仿佛雨境就是心境。所谓“听雨”、“心雨”。雨就极富灵性地成为失意者的知己,这样认同时,并不溯源心的破碎与苍天落雨有什么嫡系,只是找到了与落雨有某种契合的感觉。因此雨的形象常常与“依危兰'的“斯人”紧密地联结着,它总是“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这时候,我们已经抛弃了雨的“滂沱”,以及“檣倾楫摧”、“浊浪排空”。认为雨只有那样地娇羞才深入人心。雨是湿润的能流淌;雨是丁冬的能给干涸的头颅以清醒。雨便超出了狭义的范畴。人生劳作上成、败、高、低、疾、徐、舒缓;情感上的甜、淡、酸酸麻麻地感慨和反省都会写意成一场雨。不错,我们过去的相当一段日子里是在雨里风里度过,凄凄切切地穿越长巷短巷“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听听那冷雨〉)。这是余光中先生对雨的感觉。连喜于聊天的周作人也命其书斋曰“苦雨”。还如杨牧的“听雨楼”等。这样的房子,就不只是粗浅意义上吃饭睡觉的地方了,而是把一颗久经风尘的岁月融了进去,雨也就成了中国文人一个难解的情结。或许梁遇春先生说得更具体些,“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堕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惘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当你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你却已在干燥处做客;或者说“小楼一夜听风雨”的快乐总是常常当面错过,才成为你记忆上的一块心绿,泛来泛去。话说得再近一些,我们住进了水泥钢筋的楼房,还要向往“赏雨茅屋” 的境界;呼唤“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朋友。实际上是抛弃现世的纷繁人生,去做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的一种出世思想。话讲得客气些就是淡泊名利。想想我们古代文人的历史,做官进谏贬谪退隐,离不了《秋声赋》里那一悲凉的“秋”,“秋”字会撕得人心疼痛,秋雨把人生笼罩得白茫茫一片,模糊的秋雨图里,飘满了萧瑟、彷徨的人生酸甜。我们常说借酒可以浇愁,下雨了手里握着伞却并不使用然后来上一段雨路谓之“借雨洗愁”。“愁” 是不具体的,“雨”就是应愁而来的心雨。完全是一种意象、写意的雨。苏东坡初任凤翔府签判,又逢天旱不雨,作《喜雨亭记》,大旱年间新建的亭子落成了,这是一“喜”;人正值年轻有为,想着政治生涯不仅是签判吧?这是二“喜”。谁料折腾大半生竟接连地贬黄州、琼州,常州等地。最后苏翁眼中的“雨”也变得“点点滴滴” 了。那么,唐明皇为何也要作《雨淋铃曲》呢?雨究竟是什么?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女儿情长。柳永的雨道出有情人难舍难分的凄凉场面;“巴山夜雨”令人想起友情的高贵。无论是“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风雨”、“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亦或 “秋雨秋风愁煞人”.的长叹,都是一部绵长的雨文化。是写意的雨、灵魂的雨。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牛学智
责任者